所以,幫忙時應該注意下列事項:第一,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第二,要做得自自然然,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里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大為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忙,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的態(tài)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現。
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打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于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總之,人際往來,幫忙是互相的,且不可像做生意一樣赤裸裸地,一口一個“有事嗎”、“你幫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幫你”。忽視了感情的交流,會讓人興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要講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別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沒用處,肯定會被一腳踢開!”
3.天下沒有一次性人情
生活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tài)度,把朋友當作受傷后的拐杖,復原后就扔掉。此類人大多會被拋棄,沒人愿意再給他幫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沒人愿意領受他的情。
某君便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是很好的例子:“我有一個高中三年同學,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們進入了同一所大學,剛開學,她就主動地當了班級干部。有人說:地位高了,人就會變。自從她上任后,見到我,有時干脆裝做沒看見,日子久了,我們就疏遠了。但她有時也突然向我尋求幫助。出于朋友一場,我總是盡心盡力地做我所能?墒潞,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種被利用的感覺,卻無奈于心太軟。就這樣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勸我放棄這份友情,這種人不值得交。當我下決心與她分開時,她傷心地流下淚,她除了我竟沒有一個朋友!
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是永遠玩不了“施恩”這看似簡單實則微妙的人情關系術的。比如說,給人幫助不能過于“挑明”,以免傷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過多,否則會成為對方的負擔,雙方再難維持關系。這種人只會用“互相利用,互相拋棄,彼此心照不宣”來推擋,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奧秘之處,所以無法達到人情操縱自如的境界。
周恩來在人際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長征途中,當時任民運部部長兼政委的楊立三,堅持親自給重病的周恩來抬擔架,他和同志們在饑寒交加中,抬著周恩來走出沼澤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楊立三去世,身為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堅持要親自給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來在峽山遇險,護衛(wèi)他的十多名警衛(wèi)戰(zhàn)士光榮犧牲。事后,周恩來和另外三個虎口脫險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來在照片背后寫上“峻山遇險,僅余四人”。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貼身的襯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發(fā)現。
“滴水之,當涌泉相報”。這就是周恩來的人格魅力。難怪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時,圍繞安臥在鮮花叢中的周恩來的遺體,群眾的淚水把地毯灑濕了一米多寬的一圈。難怪會出現十里長街送總理,長夜無言,天地同悲的動人一幕。
要讓人覺得有人情味,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與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泡苦水”。
人們在一起共事時,大家同舟共濟,共同的命運把彼此聯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態(tài)度,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關照,是最容易產生感情認同的。特別是在困難環(huán)境中,彼此相依為命、共度難關、情誼深厚,可能終生難忘,交情將更為牢固。比如,當年不少知識青年從城里到鄉(xiāng)下插隊,幾年中大家一個鍋里吃、一個炕上睡,哪一個人受了欺負,大家一起為他鳴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轉化為深厚的感情,銘刻在各自的記憶中,不管日后分散山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但誰也不會忘記這段交情。
共事時間長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時相處時間并不長,但只要同心協力,相互支持、彼此關照,能引起對方的好感,同樣可以建立難忘的交情。有這樣兩個軍人,一個在司令部當參謀,另一個在政治部當干事,平時并沒有什么交往。有一次部隊拉練,他們兩人作為工作組成員被分到了一個連隊。部隊每天走百里路,行軍路上,他們互通情況,收集材料,一起幫助連隊組織好行軍,為解除戰(zhàn)士行軍的疲勞,還輪流作宣傳鼓動;腳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互相幫助對方挑泡,買了吃的一起分享。就這樣,行程千里,圓滿完成任務,兩個人也結下了深深的交情。20年后,當了部長的參謀到外地開會,還專門繞道到某陸軍學院去看戰(zhàn)友。兩人見面,憶起當年一起行軍,分吃一只蘋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不消說多么高興。你看,十天的交情,記了一輩子。
②培養(yǎng)與朋友的共同興趣,以達“趣味相投”的高度。
有時候因為共同的愛好、興趣,也可能成為彼此交情的紐帶。比如,都愛下棋,在路邊棋場相識,相互成了棋友;都愛垂釣,在湖邊相遇成了釣友……這樣共同的東西把彼此召喚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結下了友情。某軍校外面有一條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這里跑步鍛煉。一位姓王的教員和一位姓高的教員,每天跑步之后在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邊走邊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兩個人都愛好寫作,少不了交流體會看法,彼此雖沒有物質的交往,只是一種信息和思想觀點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都覺得受益非淺。時間長了,共同語言越來越多,形成了習慣,不管春夏秋冬,不約而同準時到這里會合。后來,老王調到北京還經常打電話來問候,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③杜絕“一次性交際”的心態(tài)及行為。
勿庸置疑,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謂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煙,我給你幾塊錢,就像借債還錢,概不賒欠。這種一次性的交際行為看似灑脫,實則包含了太多的困惑與無奈。誠然,受助者也許在短時間內不愿再次開口求助,而實施援助行為的一方其實也沒有必要固守“事不過三”的古訓,當人家確實有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盡管你已經幫助過他,盡管他不好向你開口,但作為知情者,你不應無動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這種“后繼有人”的交際行為能夠贏得更大的“人情效應”,即使受助者一時無力給你回報,但你的行為風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4.口渴以后再送水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別人有難處才需要幫忙,這是最起碼的常識。
我們內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緊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們在急需的時候遇到別人的幫助,則內心感激不盡,甚至終生不忘。瀕臨餓死時送一只蘿卜和富貴時送一座金山,就內心感受來說,完全不一樣。有某種愛好的人遇到興趣相同的人則興奮不已,以為人生一大快樂。兩個人脾氣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落人情,便應洞察此中三味。
三國爭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為官,被袁術任命當過一四小小的居巢長,一個小縣的縣令罷了。
這時候地方上發(fā)生了饑荒,年成既壞,兵亂間又損失不少,糧食問題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活活餓死了不少人,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zhàn)斗力。周瑜作為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問他借。
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剛剛寒喧完,周瑜就直接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
魯肅一看周瑜豐神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只是個小小的居巢長,哈哈大笑說:“此乃區(qū)區(qū)小事,我答應就是!
魯肅親自帶周瑜去查看糧倉,這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各三千外,魯肅痛快地說:“也別提什么借不惜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你好了!敝荑ぜ捌涫窒乱宦犓绱丝犊蠓,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饑饉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兩人當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來周瑜發(fā)達了,當上了將軍,他牢記魯肅的恩德,將他推薦給孫權,魯肅終于得到了干事業(yè)的機會。
人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某位小姐如此說:“我有一位朋友,我每次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一定出現。例如:我有急事需要用車或上班遲到時需要用車,只要我打個電話,他一定到,可以說每求必應。事情一過去,我們又各忙各的。到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我總是忘不了給他寄一張賀卡,打傳呼給他拜個年!
對身處困境中的人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給以具體的幫助,使其渡過難關,這種雪中送炭,分憂解難的行為最易引起對方的感激之情,進而形成友情。比如,一個農民做生意賠了本,他向幾位朋友借錢,都遭回絕。后來他向一位平時交往不多的鄉(xiāng)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說明情況之后,對方毫不猶豫地借錢給他,使他渡過難關,他從內心里感激。后來,他發(fā)達了,依然不忘這一借錢的交情,常常給對方以特別的關照。
這種方法,有幾點技巧與各位分享:
①飲足井水者,往往離井而去,所以你應該適度地控制,讓他總是有點渴,以便使其對你產生依賴感。一旦對你失去依賴心,或許就不再對你畢恭畢敬了。
③老板刺激下屬享受的欲望又不去全部滿足,而是一次一點,以使其保持干勁、繼續(xù)賣命。
③對人的恩情過重,會使對方自卑乃至討厭你,因為他一來無法報答;二來感到自己的低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