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道德經(jīng)全文翻譯

[移動版] 作者:佚名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俗譯】

每天的學習都應(yīng)該有所“益”,也就是有所長進,有所收獲。但是“為道”卻相反,方法是首先要把心一點點地“損”,使之最終能達到“無”的境界,(且人的“心”能達到“無”的境界就是“無為”,其更深一層含義是要求人在“無”的境界里有所作“為”。)用“無為”的方法,可以達到“無不為”,也就是可以取得無所不能的效果。所謂“取天下”或說“得道”,也就是說要獲得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其公式是“無事”。如果心里哪怕還有一件事,都不可能正確地使用“!边@個邏輯思維的萬能公式,也就不可能做到“取天下”。

【導讀】

老子拿“為學”與“為道”相區(qū)別,指出了兩者相反的性質(zhì)。在“為學”上,每天的學習都應(yīng)該有所收獲,這就是“益”的方面,且人們對此是熟悉的。“益”的相反的方面為“損”,老子認為這是“為道”所要做到的。但是人們對此卻常常有所誤解,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了解這是一種特殊的邏輯方法“心法”,是一種關(guān)于宇宙的整體觀念!皳p”就是減少,“損之又損”就是不斷地減少,該漸進過程的最終結(jié)果就是達到“無”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無為”的含意。但是,應(yīng)當特別注意,“心法”是一個雙向過程,所以達到“無”并不是其終極目標,而是要懂得從“無”又回到原來的出發(fā)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把“為道”看成是完成“有(我在)-無”的過程,其目標是達到“無”的境界;可以把“為學”看成是完成“無-有(我在)”的過程,其目標是“取天下”,也就是從“無”開始以邏輯重構(gòu)宇宙?梢哉f,能把宇宙重構(gòu)出來,使其從“無”中再生,也就是老子所謂“無不為”的含意。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俗譯】

圣人沒有普通人的片面之心,因為圣人心地寬廣到可以容納所有人的心。圣人之心的特點是(能用心法來處理關(guān)于宇宙的一切):能善待我的我亦善待之,不能善待我的我亦善待之,此為“德善”(達到了德的境界就是善,把道包容起來就是德),即總是用“善”去對待一切;能信我的我亦信之,不能信我的我亦信之,此為“德信”(達到了德的境界就是信),即總是用“信”去對待一切。圣人心懷天下,做事兢兢業(yè)業(yè),為天下尋找“渾沌之心”(宇宙起源的根本原因)。天下人都注視著圣人的一舉一動,然而圣人對待百姓卻象無知的小孩對待事物一樣一視同仁。

【導讀】

古代的圣人大致等于現(xiàn)代的科學家。五千多年前的伏羲氏時代創(chuàng)制了八卦和文字以后,圣人就成了承傳八卦和文字的人,所以圣人便成為古代文化傳統(tǒng)的代表而受到普遍的尊敬。八卦是遠古人的宇宙模型及其數(shù)學體系,關(guān)于八卦的原理被稱之為“道”,而關(guān)于八卦和道的學問體系則被稱之為“易”。古圣人與后來自稱為“圣”的帝王是不同的,因為與百姓之間沒有上下的統(tǒng)治關(guān)系。古圣人全身心投入研究,其成果也常常對社會進步產(chǎn)生重大影向,所以老百姓關(guān)注圣人的工作是自然而然的。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死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以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俗譯】

說到(“道”的或說宇宙的)生與死這種事(可以用“九死一生”來概括):“生之徒”占十分之三,“死之徒”占十分之三,對于“人之生”而言,“‘動’之死地”占十分之三。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生生”屬于“厚”的部分。

聽說有善于“攝生”的人,也就是那種遇到種種危險也死不了的人:行路不會遭兕牛老虎之害,打仗不會遭甲兵刀槍之害;因為兕牛的角連不知怎么使上勁,因為老虎的爪連不知怎么使上勁,因為甲兵的刀槍連不知怎么使上勁。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真正懂得“攝生”的人看得到“死”,所以可以避開“死地”,也就是不到可以被置其于死的地方去。

【導讀】

俗話有“九死一生”之說,可以作為本章之注解。宇宙到現(xiàn)今在總體上可以計為十個不同的邏輯過程!吧健睘橛钪娴某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也就是三個小過程,占總體十個過程的十分之三。與“生之徒”相對待的部分為“死之徒”,也就是指“無”,也占總體十個過程的十分之三。“動之死地”為膨脹開來的絕對空-時系,其也與“生之徒”相對待,所以也占總體十個過程的十分之三。“死之徒”為“愚”或“道之華”的范疇;“生之徒”和“動之死地”為“非常道”的范疇。剩下的十分之一為“人之生”,屬于“常道”的范疇,其實也就是現(xiàn)今我們所處的宇宙,可稱之為“相對空-時系”。相對于“人之生”的過程有“實物”的情況而言,前述九個邏輯過程都是沒有“實物”的狀態(tài),所以老子以“死”字來加以描述。

處于“人之生”的常道范疇中也有生命上的生與死的問題。老子認為,人若不到能置自身于死的“死地”(死的范疇)去,則人就必然仍然可以處于“生”的范疇中。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俗譯】

道所產(chǎn)生的,便為德所畜留。物一旦有“形”出現(xiàn),則亦有“勢”出現(xiàn)。所以萬物莫不感到道可尊敬,莫不感到德可寶貴,沒有不按上述道與德的公式運動發(fā)展的。尊道而貴德,這就是萬物的“命”,而萬物的“命”就是“常自然”,“常自然”就是按照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自然而然地發(fā)展。所以,凡道所產(chǎn)生的,便被德所畜留。“物”在德的“勢”中生長、發(fā)育、成熟、壯大,從生養(yǎng)到覆滅,都在德的“勢”中。能讓萬物生生不息,卻不占“有”的名份,能有所作為而又不依仗工具,能讓萬物生長卻不為其主宰,這就叫“玄德”。

【導讀】

“道”代表著宇宙動的方面,“德”代表著宇宙中靜的方面!暗馈钡倪\動造成了“德”,同時“德”反過來又成為“道”的容身處所和運動范圍。以第二十一章所說的“箭頭”為例,“道”的動態(tài)“信”的運動所形成的向量軌跡“箭頭”就是所謂“道生之”的全過程,且這個箭頭整體就是“德”。動點“信”生成箭頭的運動可以稱之為“沖動”。值得注意的是,當“德”形成之后,由于并未出現(xiàn)使“信”消滅的因素,所以這個“信”就只得停留在“德”之中,即當“信”的“沖動”達到至極而不再前進時,原來的箭頭便轉(zhuǎn)化為一條線段,且箭頭或線段就是“信”這個動點在直線運動中的“力”的單位。此后,“信”既沒有消滅它或推動它的因素,便在“德”中游蕩,且這種在一線段之中的游蕩運動可以被視為“擺動”。“信”的自由“擺動”的最終結(jié)果是停留于平分線段的中點,從而完成“德畜之”的全過程,且“信”的這種結(jié)果所造成的平衡就叫做“中而用之”,也就是所謂“中庸定律”。同時,這條包含著處于其中點的動態(tài)單位“信”的線段就可以被視為“物”,此即為“物形之”的含意。但是“信”卻并未改變其動態(tài)性質(zhì),又由于線段兩邊的平衡均力作用,“信”被卡在線段中點,其動態(tài)便開始改變形態(tài),只在線段中部運動。其運動的結(jié)果是把線段撕裂成一個小小的“面”,且由于其不斷地運動,這個“面”的邊界也不斷得到擴張,直到最終造成一個圓面為止。“信”的這種造成“面”的運動可以稱之為“振動”,而且,“面”的邊界的擴張可以被視為振動波的原始形態(tài)。當圓面形成之后,圓面邊界與整個面的相互作用使圓面逐漸均衡化,其均力的作用最終便將動點“信”逼迫處于圓心位置,從而完成“勢成之”的全過程。這個圓面就是動點“信”及其箭頭或線段的“勢”,也是其最大的勢力或勢態(tài)單位。其后“信”的運動就按第三十八章的“道、德、仁、義、禮”五個階段演化,最終形成“大方”和“大器”,即宇宙初始態(tài)的“體”!靶拧庇肋h都在宇宙的“體”中運動,這就是“信”的“命”或者說是“信”的自然而然的“!睉B(tài),且“體”以其本身接納“信”的運動的情形就叫做“玄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俗譯】

“萬物”總有一個開端,這個開端便可以認為是“萬物”之母。既然我們已經(jīng)知道萬物之母,我們當然就可以知道萬物為其子;如果我們已知萬物為其子,我們就可以再去尋找其母。一個人能不斷地用上述方式來了解道,了解萬物,可以說是終生受益而無害。不妄視,不亂說,運用“心法”的道法,終身都會受用不盡。妄視,亂說,不運用“心法”的道法,終身都會一竅不通。凡是做事可以稱為“明”的,也就是說那些懂得按法則做事的人都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最細小處,凡是做事可以稱為“強”的,都知道去尋找事物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作為其著手處。借助光,可以在黑暗中再見光明;避免失敗遭殃,就叫做“習!。

【導讀】

宇宙有沒有開端﹖一般地說,現(xiàn)代科學認為其有開端,但這卻不是一個肯定的回答,其原因在于還沒有判定的標準。但是,若按照一切都是過程的觀點來看,也就是說,若按照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來判定,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其肯定的回答是:宇宙必然有一個開端。老子認為,這個開端就是產(chǎn)生其后萬物的原因,所以這個原因就可被視為萬物之“母”。老子要求人們不斷地在“母”和“子”兩者之間進行比較和思索。老子把“母”劃屬為“非常道”,把“子”劃屬為“常道”,成為兩個不同的范疇,同時,這兩者又構(gòu)成一個總的范疇“道”。老子進一步又從范疇“道”看到了其對立面,并將其稱之為“愚”,屬于“道”以外的無意義范疇。于是,“愚”和“道”便構(gòu)成了老子哲學上的最大的觀念范疇,這是一種“至大無外”的觀念范疇。老子認為,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可以窮盡宇宙的最小和最大,所以可以成為指導一切的根本規(guī)則。

第五三講→大道之行

使我介然有知 行於大道 惟施是畏 

假使我有一些智慧要行於大道的話,還須要小心謹慎。因為不小心的話,還恐怕會走入歧途末路之中呀。這為什麼呢?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徑 

因為我看到了大道本來就很平坦的,很寬大的?墒瞧行┴澩娜,他喜歡尋找小路走。這樣的結(jié)果不但無益,反而害了自己。這些都留給我很大的警惕 

朝甚除 

就以一些當朝的文武百官,為譬喻吧。朝綱都已經(jīng)保不住了 

田甚蕪 

百姓的田地也都已經(jīng)荒蕪了 

倉甚虛 

倉庫的稻米也已經(jīng)快要沒有了 

服文采 

但是還有一些貪官污吏尚穿著華麗的衣服,來顯示自己的尊貴 

帶利劍 

身上還帶著明亮的利劍來夸耀自己的強悍 

厭飲食 

不但如此,更是一心追求美餐、美酒來吃喝享受 

資貨有余 (資另本作財)

而且只顧自己的財貨有余,更不去接濟別人 

是謂盜竽 (竽另本作夸或跨)

像這種人,不就是像極了惡人的作為嗎 

非道也哉 (另本 也)

所以像這樣的作為實在很不合乎大道的。 

054→善建章第五四

第五四講→德的余蔭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天地之間 如果建立有形的東西 容易被拔去 購置有形的物品 容易被取走 因此唯有善於建立道德的人 才不容易被拔去 

不容易披取走 這為什麼呢 因為道德是建立於無形的心中 所以沒有形體讓力量拔去 也沒有其他力量 能讓無形的道德脫落 

子孫祭祀不輟 

所以能夠在生的時候 行乎道德的人 他死了之後 仍然有社稷宗廟 讓子子孫孫祭祀 代代相傳不絕 

修之於身 其德乃真 

因為他的德 實行於身 所以他的善德 才有如此的完美 

修之於家 其德乃余 

所以說 一個有道德的人 他修德充實於身的話 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蔭 

修之於鄉(xiāng) 其德乃長 

如果這個有德望的人 德化於鄉(xiāng)里之間 則鄉(xiāng)里之間必然能夠得到教化上的長處 

修之於邦 其德乃豐 (邦另本作國)

如果德化於國家的話 這個國家也必然會得到興旺 

修之於天下 其德乃普 

如果德化於天下的話 也一樣能夠感召天下 

故以身觀身 

因此我明白以上這些道理之後 我就以自己的身心體悟 去觀察別人的一切作為 

以家觀家 

以自己的家庭教化 去觀察別人的家庭教化 

以鄉(xiāng)觀鄉(xiāng) 

以自己的鄉(xiāng)里教化 去觀察他的鄉(xiāng)里教化 

以邦觀邦 (邦另本作國)

以自己的國家教化 去觀察其他國家教化 

以天下觀天下 

以現(xiàn)在的天下教化 去觀察未來天下教化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所以我何以知道天下的變化情況呢 就是以上的道理推究而得的 

055→含德章第五五

第五五講→德性深厚的人

含德之厚 比於赤生 

包含德性深厚的人 就好像天真無邪的嬰兒一樣 那麼的無知識 那麼的順天自然 

毒蟲不螫 猛獸不據(jù) 攫鳥不搏 (搏另本作摶)

所以毒蟲要螫他 他也不怕 猛獸要傷害他 他也不怕 兇惡的野鳥要撲抓他 他也不怕 因為他毫無傷人之心 亦無懼怕之意 

心靈中純?nèi)晃镂覂赏∧抢飼ヮ櫦啥鞠x之螫 猛獸之害 以及野鳥的撲抓呢 

骨弱筋柔而握固 

別小看這些嬰兒 雖然筋骨柔弱 可是當他握起小拳來 卻是非常的硬朗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 (峻另本作 或全)

他雖然不懂得男女之間的情欲 更不懂雌雄之間的交合 可是他的真陽之物 卻能常勃起 

精之至也 

這就是他的真精已達到極點的表現(xiàn)啊 

終日號而不嗄 和之至也 (嗄另本作 )

你看他終日的號哭 但是聲音仍不沙啞 這就是他保守太和之氣 已達到極致的表現(xiàn)啊 

和和曰!

因此由以上的舉動 我們可以知道 赤子之心 不但不怕外物的傷害 況且骨弱而握固 無知而陽舉堅 哭叫而不嘶啞 這些表現(xiàn)

就可知道嬰兒他保全了太和之氣 而我們不能保持這些太和之氣 就是我們欲心動而神亂 嗔心動而氣耗 情欲動而精散 這就

是我們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的原因啊 

知常曰明 

如果夠知道真常之道的人 可算是明白誰是真我的人 能夠明白真我的人 他的心自然能夠像秋天的月那麼明亮 像晴天中的

潭水那樣明凈 所以 這種人 也是明智的人 

益生曰祥 

這種人 也自然知道 保養(yǎng)先天太和之氣 以增益長生之道 能夠增益長生之道的人 就是吉祥的人了 

心使氣曰強 

但是 現(xiàn)代的人 往往不去保固先天的元氣 反而妄動暴躁 自以為很剛強的樣子 其實這都是不對的舉動 

物壯則老 

因為你妄動暴躁 這都是勉強的行為 勉強的行為 總是支持不久 支持不久 就好像萬物的強壯 就會老了 老了不是早日邁向

死亡之道嗎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所以這都是不會合乎道的舉動呀 不合乎道的舉動 就要早日自我滅亡了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