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翻譯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力目標:學會賞析詩歌。背誦詩歌。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
(二)、教學重點
1、體會詩歌內容。
2、學習自主賞析詩歌。
(三)、師生共同討論的問題
師: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串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這串明珠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獨戰(zhàn)鰲頭,被譽為“詩圣”。他的詩作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有《石壕吏》等作品。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杜甫(板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味杜甫憂國憂民的感情,鑒賞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F在大家默讀這首詩,參看書下提示、注釋,讀懂詩句的含義。
生:(閱讀課文,邊誦讀課文,邊參看注釋,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閱資料,有的互相詢問、討論;教師在學生行間查看,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
師:“茅屋”指詩人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詩人十分喜悅。不料,當年深秋,風雨大作,屋破雨漏,長夜沾濕,詩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詩。
杜甫草堂至今猶在,杜甫草堂是人們瞻仰的圣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眾口傳頌的詩篇。請問,詩人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寫這首詩的?
生:在安史之亂的社會動亂中寫下的。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學過的杜詩中是怎樣描寫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
生:《石壕吏》寫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可以看出,戰(zhàn)爭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衣食無著,就連老婦人也被逼上戰(zhàn)場。
師:針對這樣的現實,是詩人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個人際遇和目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抒發(fā)胸臆,企求以“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來實現“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望。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自我犧牲的精神,實現當初赴長安“再使風俗淳”的抱負�,F在我們共同研讀詩文,看看詩人是如何表現他的思想愿望的。請同學們誦讀1-3遍課文,用最簡煉的詞句概括出各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