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解】
“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名言就出自這個故事,是說為了表示做人地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地施舍,哪怕是讓自己餓死。
咱們的傳統(tǒng)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不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都表示了對氣節(jié)的看重,對人的尊嚴的強調,對人的餓精神的重視。
即使是在今天,這一傳統(tǒng)觀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在人的餓精神和肉體之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舍棄后者,犧牲后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尸走肉,衣冠禽獸。
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尸走肉,區(qū)別大概正在這里。
——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原文】
晉獻文之成室(2),晉大夫發(fā)焉(3)。張老曰(4):“美哉!輪焉(5)!美哉!奐焉(6)!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7)。”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8)!”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植弓》下。②獻文之:晉國卿大夫,即趙文之,名武。(3)發(fā):慶賀宮室落成。(4)張老:晉國的大夫。(5)輪:高大的樣子。(6)奐:華麗的樣子。(7)國族:國賓何宗族。(8)要(yao):同“腰”。領:脖子。全要領:意思是保全全身體。先大夫:指先祖父先父。九京:九原,晉國卿大夫的墓地。
【譯文】
晉國獻文之新蓋了一座宮室,晉國的大夫門都去祝賀新廈落成。張老贊美說:“多美��!這么高大!多美��!這么華麗!今后可以在這里祭祀作歌,在這里居喪哀哭,在這里同國賓宗族聚會宴飲�!鲍I文之說:“我趙武能夠在哀這里祭祀作歌,在這里居喪哀哭,在這里同國賓宗族聚會宴飲,九表明我將來保全了身體,能同先祖先父合葬在九原��!”接著他面朝北拜了兩拜,扣頭行禮。
君子們說他倆一個善于贊美,一個善于祈福。
【讀解】
應對答辯中最難對付的,恐怕是表面上贊美、內里面包藏嘲諷的一類。笑里藏刀,純棉裹針,把險惡的用心,加以甜蜜誘人的包裝,這是偽君子慣用的手法。
對付它們,當然可以聲色懼厲地責和揭露,揪出掩藏起來的狐貍尾巴,將其丑惡嘴臉在光天化日之下。不過這樣做過于直露,缺乏幽默感,也許還會讓旁觀者感到有失體面和風雅,覺得缺乏點兒修養(yǎng)。
聰明人懂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這應當說是恰如其分、最體面并且富有智慧的對付居心叵測的偽君子的辦法,以次將他們置于尷尬境地,苦笑不得,心里窩火,卻無法發(fā)泄出來。
這讓人想到,在一個并不那么純潔正直的社會之中,在一個隨處可遇上小人、偽君子的處境當中,僅有正氣、良心、良知是遠遠不夠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學會防范暗箭,應當是必須補上的重要一課。
〖季孫之母死(1)〗
——借外包裝通行天下
【原文】
季孫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與子貢吊焉(2)。閽人為君在(3),弗內也(4)。美哉!曾子與子貢入于其廄而修容焉(5)。子貢先入,閽人曰:“鄉(xiāng)者已告矣(6)�!痹雍笕耄捜吮僦�(7)。涉內霤(8),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9)。
君子言之曰:“盡飾之道,斯其行者遠矣!”
【注釋】
慶
①本節(jié)選自《植弓》下。②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3)閽(hun)人:看門人。(4)內(na):同“納”,使進入。(5)廄(jiu):馬圈。修容:這里指更衣修飾。(6)鄉(xiāng)(xiang)者:剛才。(7)辟(bi):同“避”。(8)涉:來到。內霤(liu):室的中央。(9)等:級,這里指臺階的層次。
【譯文】
季孫的母親死了,哀公前來吊唁,曾子和子貢也來吊唁。由于國君在這里,守門人不讓他們進門。曾子和子貢道馬圈里把儀容修飾了一番。子貢先走進去,守門人說:“剛才已經通報了�!霸与S后進去,守門人讓開了路。他們進入室中央,卿大夫們都離開了原位,魯哀公也從臺階上走下一級,向他們拱手行禮。
君子們說評論這件事說:“盡力整肅儀容,這樣可以暢通無阻啊!”
【讀解】
用今天時髦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關于包裝的話題。意思是說,只要包裝體面,便可以暢通無阻。
確實,一般人看人,總是看外表,以貌取人。外包裝越是漂亮精致,越容易使人迷惑,越容易使人上當受騙。這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便有了販賣假冒偽劣貨色的用武之地,可以借巧妙的外包裝以售其奸。善良的人們往往是上當之后,才恍然明白事情的真相。
其實有些人無論怎樣包裝,無論包裝多么巧妙和精致,對于有所防范的人來說,都可能露出馬腳。我們雖然不可能阻止那些企圖以外包裝來推售自己和和自己的偽劣產品的人,但是卻可以使自己太短視,太淺薄。
——最難對付是同仇敵愾
【原文】
陽門之介夫死(2),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3)。晉人之覘宋者反報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說(5),殆不可伐也(6)!”
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詩〉云:‘凡民有喪,扶服救之(7)�!m微晉而已(8),天下其孰能當之!”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檀弓》下。②陽門:宋國城門地名稱。介夫:衛(wèi)士。(3)司城:司空,六卿之一。(4)覘(chan):偵探。(5)說:同“悅”,高興。(6)殆:大概,恐怕。(7)扶服:同“匍匐”,爬行。這里指盡力。(8)微:不是。
【譯文】
宋國的陽門有個衛(wèi)士死了,司空子罕進城為他哭悼得很悲哀。晉國派到宋國得偵探回去向晉侯報告說:“宋國陽門得一個衛(wèi)士死了,而子罕卻哭得很傷心,百姓因感動而興奮,恐怕不適合去討伐宋國吧!”
孔子聽到這件事后說:“這個人真善于探察國情�。 对姟分姓f:‘凡民有喪,扶服救之�!m然想攻打宋國得不止是晉國,但天下有哪個國家與宋國為敵呢?”
【讀解】
有句成語叫做“同仇敵愾”,意思是說大家抱著仇恨和憤怒,共同一致地對付敵人。在這種時候貿然進攻,必然會遭到猛烈抵抗,得不到好果子吃。
我們知道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時候被攻破地一方內部不團結,起了內訌,進攻起來就輕而易舉。我們也知道延長避短,打擊對手地薄弱環(huán)節(jié)。這是為了避免付出太大地代價而強行取勝。
當敵手團結得像鋼鐵一樣時,正面進攻,豈不是以硬碰硬,自討苦吃。即使對手比較弱小,而一旦它團結一致,也難以對付。這當中得關鍵,是人心的問題。“士可殺而不可辱”,雖然弱小,決不屈服。這種氣概足以驚天動地,更何況常人!所以,敵手的強大,不光是看它的實力,還得看它的士氣和氣概。進攻也是如此。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為官清廉者有幾多
【原文】
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②。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③,吾誰與歸?”叔譽日;“其陽處父乎⑤?”文子曰:“行并植于晉國,不沒其身,其知不足稱也(6)�!逼渚朔负�?”文子曰:“見利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我則隨武子(7)”。利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睍x人謂文子知人。文于其中退然如不勝衣(8),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9)。所舉于晉同管庫之十七十有余家(10)。生不交利(11),死不屬其子焉(12)。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檀弓》下。②叔譽:即羊舌肸(xi),晉國人夫,字叔向。③作:起。這里的意思是復活。(4)吾誰與歸.我追隨誰呢?⑤其:大概。陽處父:晉國人大、(6)并:專橫。植;同“直”,剛直。沒:終。知:同“智”。(7)則;效法。隨武子;晉國卿,即士會,字季。(8)中:身體。退然:柔弱的樣子。(9)吶吶(ne)然:言語遲緩的樣子。(10)管:鎖鑰。管庫之士:管理所藏的小官。(11)交:同“徼”,求。(12)屬:同“囑”,托付。
【譯文】
趙文子和叔譽一同到九原去巡視。趙文子說:“死了的人如果能復活,我跟隨誰好呢?”叔譽說“跟隨陽處父可以吧?”趙文子說:“他在晉國專橫剛直,不得善終,他的才智不值得稱道。”叔譽說;‘那跟隨舅犯呢?”趙文子說“他見到利益就不顧自己的國君,他的仁德也不值得稱道。我還是跟隨武子吧。他能為國君謀利益,又能顧全自己的福利;即為自己打算,又不忘記朋友�!睍x國人稱趙文子很了解人。趙文子身體柔弱得像穿不起衣服,說起話來遲鈍得像說不出口一樣。他為晉國推薦了七十多個管理倉庫的小官。這些人生前不貪求私利,臨死時也沒有托請誰照顧自己的孩子。
【讀解】
為官清廉是一種美德。這是人所共知的,但能做到并做得徹底的人并不多。
當了官,手中便有了權;有了權,就意味著有人來巴結奉承,送禮行賄;有了權,也意味著有了謀取私利的方便,既可以為自己,也可以為自己的親戚朋友。因此,這世上不愿做官的人不多,想當官卻又當不了好官的人很多。
有個七品芝麻官兒有句名言說:“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边@話一點兒不錯,但并不完全對。當官不僅僅要為百姓著想,為老百姓謀福利,而且首先要稱職,要有占據(jù)那個權力地位的真才實干。他的首要任務是運用權力來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而不是謀取私利。他的權力并不屬于他個人,不是他的私有財產,自然不能用來為他自己服務。
不過,道理歸道理,現(xiàn)實歸現(xiàn)實。道理上講得通的東西;在現(xiàn)實中不一定行得通;在現(xiàn)實中行得通的東西,往往在道理上說不通。世上的事就是這么奇怪。自古以來,人們不斷樹立趙文子一類的榜樣,但貪官污吏依然層出不窮,因為權力的誘惑實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