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jīng)典名著

韓非子·五蠹原文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韓非子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則為匹夫計者,莫如修行義而習文學。行義修則見信,見信則受事;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為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祿,而信廉愛之說;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富國以農(nóng),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yǎng)游俠私劍之屬。舉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國平養(yǎng)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yè),而于游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古時候,蒼頡創(chuàng)造文字,把圍著自己繞圈子的叫做“私”。與“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蒼頡就已經(jīng)知道廠的。現(xiàn)在還有人認為公私利益相同,這是犯了沒有仔細考察的錯誤。那么為個人打算的話,沒有什么比修好仁義、熟悉學術(shù)的辦法更好了。修好仁義就會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學術(shù)就可以成為高明的老師。成了高明的老師就會顯榮。對個人來說。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沒有功勞的就能做官。沒有爵位就能顯榮,形成這樣的政治局面。國家就一定陷入混亂,君主就一定面臨危險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殺敵有功的人本該受賞,卻又崇尚仁愛慈惠的行為;攻城大功的人本該授予爵祿。卻又信奉兼愛的學說:采用堅固的鎧甲、鋒利的兵器來防備戰(zhàn)亂,卻又提倡寬袍大帶的服飾;國家富足靠農(nóng)民。打擊敵人靠士兵,卻又看重從事于文章學術(shù)事業(yè)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養(yǎng)游俠刺客之類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國家太平和強盛足不可能的。國家太平的時候收養(yǎng)儒生和游俠,危難來臨的時候要用披堅執(zhí)銳的士兵;國家給予利益的人并不是國家所要用的人.而國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處。結(jié)果從事耕戰(zhàn)的人荒廢了自己的事業(yè),而游俠和儒生卻—天天多了起來,這就是社會陷于混亂的原因所在。

且世之所謂賢者,貞信之行也;所謂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知也。今為眾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從識之矣。故糟糠不飽者不務(wù)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則緩者非所務(wù)也。今所治之政,民間之事,夫婦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論,則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務(wù)也。若夫賢良貞信之行者,必將貴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無不欺之術(shù)也。布衣相與交,無富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懼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處制人之勢,有一國之厚,重賞嚴誅,得操其柄,以修明術(shù)之所燭,雖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內(nèi)之官以百數(shù),必任貞信之士,則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則治者寡而亂者眾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shù)而不慕信,故法不敗,而群官無奸詐矣。

況且社會上所說的賢。是指忠貞不欺的行為;所說的智,是指深奧玄妙的言辭。那些深奧玄妙的言辭,就連最聰明的人也難以理解,F(xiàn)在制定民眾都得遵守的法令,卻采用那些連最聰明的人也難以理解的言辭,那么民眾就無從弄懂了。所以,連糟糠都吃不飽的人,是不會追求精美飯菜的;連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會期望華麗衣衫的。治理社會事務(wù),如果緊急的還沒有辦好,那么可從緩的就不必忙著去辦。現(xiàn)在用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措施,凡屬民間習以為常的事;蚱胀ㄈ嗣髦牡览聿患硬捎,卻去期求連最聰明的人都難以理解的說教,其結(jié)果只能是適得其反了。所以那些深奧玄妙的言辭,并不是人民所需要的。至于推崇忠貞信義的品行。必將尊重那些誠實不欺的人;而誠實不欺的人,也沒有什么使人不行欺詐的辦法。平民之間彼此交往,沒有大宗錢財可以互相利用,沒有大權(quán)重勢可以互相威脅。所以才要尋求誠實不欺的人。如今君主處于統(tǒng)治地位,擁有整個國家的財富,完全有條件掌握重賞嚴罰的權(quán)力,可以運用法術(shù)來觀察和處理問題;那么即使有田常、子罕—類的臣子也是不敢行欺的,何必尋找那些誠實不欺的人呢?現(xiàn)今的忠貞信義之十不滿十個。而國家需要的官吏卻數(shù)以百計;如果一定要任用忠貞信義之士。那么合格的人就會不敷需要;合格的人不敷需要,那么能夠把政事治理好的官就少,而會把政事搞亂的官就多了。所以明君的治國方法,在于專實行法治,而不尋求有智的人;牢牢掌握使用官吏的權(quán)術(shù)。而不欣賞忠信的人。這樣,法治就不會遭到破壞而官吏們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今人主之于言也,說其辯而不求其當焉;其用于行也,美其聲而不責其功。是以天下之眾,其談言者務(wù)為辨而不周于用,故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亂;行身者競于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處巖穴,歸祿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亂,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譽,上之所禮,亂國之術(shù)也。今境內(nèi)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國貧,言耕者眾,執(zhí)耒者寡也;境內(nèi)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zhàn)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賞其功,伐禁無用。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戰(zhàn)之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zhàn)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眾,則法。挥昧φ吖,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

現(xiàn)在君主對于臣下的言論。喜歡悅耳動聽而不管是否恰當;對于臣下的行事,僅欣賞他的名聲而不責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很多人說起話來總是花言巧語,卻根本不切合實用,結(jié)果弄得稱頌先王、高談仁義的人充滿朝廷,而政局仍不免于混亂;立身處世的人競相標榜清高,不去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結(jié)果有才智的人隱居山林,推辭俸祿而不接受,而兵力仍不免于削弱。政局不免于混亂,這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因為民眾所稱贊的,君主所優(yōu)待的,都是些使國家混亂的做法,F(xiàn)在全國的民眾都在談?wù)撊绾沃螄,每家每戶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國家卻越來越窮,原因就在于空談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農(nóng)具種地的人太少。全國的民眾都在談?wù)撊绾未蛘,每家每戶都藏有孫子和吳起的兵書,國家的兵力卻越來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談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鎧甲上陣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使用民眾的力量,不聽信高談闊論;獎賞人們的功勞,堅決禁止那些無用的言行。這樣民眾就會拼命為君主出力。耕種是需要花費氣力吃苦耐勞的事情。而民眾印愿意去干,因為他們認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險的事情。而民眾卻愿意去于。因為他們認為可以出此獲得顯貴。如今只要擅長文章學術(shù),能說會道。無需有耕種的勞苦就可以獲得富足的實惠。無需冒打仗的危險便可以得到尊貴的官爵,那么人們誰不樂意這樣干呢?結(jié)果就出現(xiàn)了一百個人從事于智力活動,卻只有一個人致力于耕戰(zhàn)事業(yè)的狀況。從事于智力活動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壞;致力于耕戰(zhàn)事業(yè)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變得貧窮。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nèi)之民,其言談?wù)弑剀売诜,動作者歸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儥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因此,在明君的國家里,不用有關(guān)學術(shù)的文獻典籍。而以法令為教本;禁絕先王的言論,而以官吏為老師;沒有游俠刺客的兇悍,而只以殺敵立功為勇敢。這樣,國內(nèi)民眾的一切言論都必須遵循法令,—切行動都必須歸于為國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須用到從軍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時期國家就富足,戰(zhàn)爭時期兵力就強盛,這便奠定了稱王天下的資本。既擁有稱五天下的資本,義善于利用敵國的弱點;建立超過五帝、趕上三王的功業(yè),一定得采用這種辦法。

今則不然,士民縱恣于內(nèi),言談?wù)邽閯萦谕,外?nèi)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從衡之黨,則有仇讎之忠,而借力于國也。從者,合眾強以攻一弱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皆非所以持國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則遇敵受禍矣!笔麓笪幢赜袑崳瑒t舉圖而委,效璽而請兵矣。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地削則國削,名卑則政亂矣。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人臣之言從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失天下則國危,國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實,則起兵而敵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則為強國制矣。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救小為從,未見其利,而亡地敗軍矣。是故事強,則以外權(quán)士官于內(nèi);求小,則以內(nèi)重求利于外。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事成,則以權(quán)長重;事敗,則以富退處。人主之于其聽說也于其臣,事未成則爵祿已尊矣;事敗而弗誅,則游說之士孰不為用繳之說而僥幸其后?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wù)咧≌f。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當否之言,而誅罰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狈蛲跽,能攻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治強不可責于外,內(nèi)政之有也。今不行法術(shù)于內(nèi),而事智于外,則不至于治強矣。

現(xiàn)在卻不是這樣。儒士、游俠在國內(nèi)恣意妄為,縱橫家在國外大造聲勢。內(nèi)外形勢盡行惡化,就這樣來對付強敵。不是太危險了嗎?所以那些談?wù)撏饨粏栴}的臣子們,不是屬于合縱或連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懷有借國家力量來報私仇的隱衷。所謂合縱。就是聯(lián)合眾多弱小國家去攻打一個強大國家;所謂連衡,就是依附于一個強國去攻打其他弱國。這都不是保全國家的好辦法,F(xiàn)在那些主張連衡的臣子都說:“不依附大國,一遇強敵就得遭殃!笔谭畲髧灰欢ㄓ惺裁磳嶋H效應(yīng),倒必須先獻出本國地圖,呈上政府璽印,這樣才得以請求軍事援助。獻出地圖,本國的版域就縮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聲望就降低了。版域縮小。國家就削弱了;聲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亂了。侍奉大國實行連衡。還來不及看到什么好處,卻已喪失了國土,搞亂了政治。那些主張合縱的臣子都說:“不救援小國去進攻大國,就失了各國的信任;失去了各國的信任,國家就面臨危險;國家面臨危險。君主地位就降低了!痹刃灰欢ㄓ惺裁磳嵒菘裳。倒要起兵去和大國為敵。援救小國木必能使它保存下來。而進攻大國未必就不失誤一有失誤,就要被大國控制了。出兵的話,軍隊就要吃敗仗;退守的話,城池就會被攻破。援救小國實行合縱。還來不及看到什么好處,卻已使國土被侵吞,軍隊吃敗仗。所以,侍奉強國,只能使那些搞連衡的人憑借外國勢力在國內(nèi)撈取高官;援救小國,只能使那些搞合縱的人憑借國內(nèi)勢力從國外得到好處。國家利益沒有確立起來,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祿都弄到手了。盡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盡管國家土地削減了,而私家卻變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縱橫家們就會依仗權(quán)勢長期受到重用;事情失敗的話,縱橫家們就會憑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聽信臣下的游說,事情還沒辦成就已給了他們很高的爵位俸祿,事情失敗得不到處罰;那么,那些游說之士誰不愿意用獵取名利的言辭不斷去進行投機活動呢?所以國破君亡局面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聽信了縱橫家的花言巧語造成的。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因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論是公正確,事敗之后也沒有堅決地實行處罰?v橫家們都說:“進行外交活動,收效大的可以統(tǒng)—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證安全!彼^統(tǒng)—天下,提的是能夠打敗別國;所謂保旺安全,指的是本國不受侵犯。兵強就能打敗別國。國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國家的強盛和安定并不能通過外交活動取得,只能靠搞好內(nèi)政,F(xiàn)在不在國內(nèi)推行法術(shù),卻要一心在外交上動腦筋。就必然達下到國家安定富強的目的了。

 

查看更多韓非子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