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案 > 教育資源 > 高三教案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移動版] 董云飛
在課時安排上要考慮到:(1)在高中語文全套課本中共選《史記》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應對司馬遷作比較詳細的介紹,以利今后的學習;(2)本文實詞涉及詞的本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知識,應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學生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3)要求背誦的部分最好能當堂成誦,以減輕學生負擔。據此,本文擬用三課時教讀:

第1課時:介紹作者和有關課文的內容的歷史背景,講讀課文第1至5段。

第2課時:講讀課文第6至13段。

第3課時:講讀課文第14至18段,人物分析總結,整理實詞。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河北文安第一中學   董云飛

編者按:本文由華語網編輯 董云飛 原創(chuàng),轉載請先聯系。

教學目的

1.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于改過的精神。

2.了解史傳作品在選材和布局上的特點。

3.學習文言實詞詞義辨析的方法。

在課時安排上要考慮到:(1)在高中語文全套課本中共選《史記》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應對司馬遷作比較詳細的介紹,以利今后的學習;(2)本文實詞涉及詞的本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知識,應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學生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3)要求背誦的部分最好能當堂成誦,以減輕學生負擔。據此,本文擬用四課教讀:

第1課時:介紹作者和有關課文的內容的歷史背景,講讀課文第1至5段。

第2課時:講讀課文第6至13段。檢查背誦。

第3課時:講讀課文第14至18段,人物分析總結,整理實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zhàn)國末期,天下大亂,諸侯紛起爭雄。秦、楚、齊、趙、韓、魏、燕等七國中,秦的勢力最強。秦要統(tǒng)一中國,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西北的趙國,實力比較強。戰(zhàn)國中期,秦國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抽不出主要力量來大舉進攻,但是它對趙國雖然虎視眈眈,不時蠶食欺壓。作為“弱勢群體”的趙國如何來應付這些呢?請看《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司馬遷和《史記》簡介。

初中學過《史記》中的〈陳涉世家〉,所以這里的文學常識由學生搜集整理講解,教師補充。

1.司馬遷簡介。

請打開查看:/teach/6098.html

附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游蹤的大致方位。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fā)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保ā稘h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

《史記》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魯迅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講解課文層次結構

課文共21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紹廉、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紹廉頗較詳;介紹藺相如極為簡略。一個是戰(zhàn)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一個是地位卑微、不為人知的小小食客。對比鮮明,為下文兩人矛盾的產生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歸趙。這部分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3至第5段),寫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現出來的膽識。從推薦者繆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接著,寫藺相如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勢,權衡曲直利害,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對策,并自告奮勇接受出使秦國的重任。

第二層(第6至第11段),寫藺相如奉璧出使后與秦王斗爭的經過。這一層是“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重點。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現在他與秦王斗爭的幾個回合中。

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藺相如獻璧后,從秦王的倨傲無理中,敏銳地看出“秦王無意償趙城”,就略施小計,把璧收回。然后將趙王“修敬”與秦王“甚倨”進行對比,面責秦王無理無信。最后用自己與璧同歸于盡的決心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趙”。藺相如取得了初步勝利。

第二個回合,歸璧于趙。藺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齋戒五日”和“設九賓于廷”兩個條件,以獲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于是,藺相如采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引用歷史上秦國失信的事實,揭露背信棄義是秦的慣用伎倆,并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藺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

第三層(第12、13段),寫藺相如功成加官,秦趙兩國的矛盾暫時緩和。

這一部分只寫藺相如,不寫廉頗,但由于文章開始時對廉、藺的對比介紹,人們仿佛可以感到廉頗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澠池之會。這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14段),寫會前計議!皾瞥刂畷笔窃谮w國戰(zhàn)敗的情況下,由秦國提出的。形勢嚴峻,從而反襯出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頗訣別趙王的一席話,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謀遠慮,為后文廉、藺矛盾的解決作鋪墊。

第二層(第15段),寫會上斗爭。澠池會上,秦王步步進逼,耍弄趙王,藺相如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秦王終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懌”,雖“不懌”而不得不“為一擊缶”。這段文字運用對比的手法把這場短兵相接的斗爭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把藺相如那蔑視強權的凜然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層(第16段),寫斗爭結果。秦“終不能加勝于趙”,這是會上的勝利。由于“趙亦盛設兵”(暗指廉頗)使“秦不敢動”,這是會后的勝利。

這部分重點寫藺相如在外交場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寫藺相如為主,但對廉頗的描寫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負荊請罪。這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7、18段),寫廉頗居功自傲,藺相如退讓回避。寫廉頗,只寫他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寫藺相如,只寫他的行動,透過“稱”“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活動。

第二層(第19段),寫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說明避讓廉頗的原因!跋葒抑倍笏匠稹,表現出藺相如不計私怨,以國家前途和命運為重的高貴品德。

第三層(第20、21段),寫廉頗悔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這部分并寫廉、藺二人,寫廉、藺矛盾的激化與解決過程。

四、研讀課文第1至5段“完璧歸趙”。

1.閱讀課文第1至2段。先解釋“合傳”體例,然后提問:

①從節(jié)選的這一部分看,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么開篇介紹人物履歷將廉頗置于藺相如之前?(廉頗拜為上卿時,而藺相如為“舍人”,地位相差懸殊。補充:傳的后半部敘廉頗事跡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為宦者令繆賢舍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況為宦者令舍人乎!又,為藺相如被薦使秦設伏。)

注:括號內的話是答案要點,其中加著重號的語句即點評語,可寫在黑板上。下同。

2.齊讀第3段。

①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并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③提問:本段寫趙國君臣議而不決,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3.齊讀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并治罪的規(guī)定,然后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②敘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fā),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于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③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表現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虛寫一筆)劃出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保

4.齊讀第5段。

①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后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聯系上文說說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陪襯——虛寫——一出場便不同凡響。)

5.整理前五段詞語。

①通假字:斧質(鑕)  可予不(否)   奉(捧)璧

②古代慣用語:“見”用于表示被動(徒見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動(幸于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