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名著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道德经》在线阅读 朱自清散文集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首頁 > 教案 > 教育資源 > 高三教案

《齊桓晉文之事》多層面教案設計

[移動版] 唐伯牛

[教學目的]

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2.能根據(jù)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

[教學設想]

根據(jù)這套教材的統(tǒng)一安排,高三年級學習文化內(nèi)涵比較豐富的文章和文學名家名作,著重培養(yǎng)研討現(xiàn)代文和文學作品的能力。其中,第五冊第六單元安排集中學習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散文史上的名著——《孟子》。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就把《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列入“基本課文篇目”。這套高中語文試驗教材第一冊選有《寡人之于國也》。通過這些文章的學習,學生對《孟子》一書的思想內(nèi)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由學生背誦講解孟子的觀點導入課文。(略)

二、預讀課文(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作指導,不可越俎代庖�。�

1.課前結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三、重點解析

1.結構層次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這里根據(jù)內(nèi)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而談論王道。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钡氖吕右躁U發(fā)。老百姓看到“以羊易�!�,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xù)擴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jīng)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保瑸辇R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华语网专注语文19年!请收藏我们以免失联!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