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樓閣因治亂而興廢,被詩人通過詩歌表現出來,自然使后人認識了歷史。
B.作者認為,范仲淹勸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自身經驗的總結。
C.國破家亡,政治腐敗,必定把許多人由異地逼往三樓或由三樓逼往異地。
D.范仲淹、黃庭堅等人的登樓作品,抒發(fā)了他們在殘酷政治斗爭中的感慨。
(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樓雖屢經興廢,卻以特有的風貌和魅力,吸引著詩人學者登樓覽勝,吟詩作賦。
B.三樓詩文的作者,總是從不同角度入手,尋求適宜的藝術手法,展示客觀世界蘊藏的美。
C.三樓詩文的歷史價值,就在于不同歷史時代的文人都會寄憂樂情懷于天地萬物之間。
D.關于三樓的詩文、傳說、戲曲、小說等文學創(chuàng)作,世代相承,至今振奮民族精神。
參考答案:
1.(1) D。(2)地域(地理位置)、歷史(經濟發(fā)展)、文化(文化淵源)、文學(文學傳統)
2.(1)①孤帆遠影碧空盡②落霞與孤鶩齊飛③飛閣流丹④先天下之憂而憂(2)將自然萬物之大美化為藝術美,將寬廣無限的山水圖畫濃縮于尺幅之中。答案要點:自然之大美(山水的特色:博大、高遠、壯闊也可),藝術加工。都表現樓閣的高聳崔嵬和崢嶸縹緲,化物質美為精神美,把飛樓杰閣展于想象之外。答案要點:樓閣之高聳(樓閣的特色:崢嶸、崔嵬、縹緲也可),精神。山水和樓閣通過人才變?yōu)樗囆g和精神之美的,美在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答題要點: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
3.(1)C。(2)C。
【解析】
1.(1)登樓感賦,到漢魏才出現。(2) 從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分析出答案。如“三樓俱在長江流域,是封建文人官吏南來北往、西去東還的必經之地”“歷史記載和考古發(fā)掘都表明,三樓所在的長江兩岸地區(qū),曾經產生過以屈原為代表的璀璨無比的楚文化”“中國文學的民族傳統之一是觸景生情,因事寄興,寓情于景”。
2.(1)此四處為識記,所以應該熟背詩歌。(2)第二節(jié)解答“這些詩文為何如此具有生命力?它們的價值體現在何處呢?”這兩個問題的,所以解答本題應概括后面各自然段的大意,再組織答案。關鍵的信息如“顯示天地萬物之大美;同時又將寬廣無限的自然山水畫圖濃縮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藝術地再現山水的自然美”,“有的三樓詩文,甚至采用虛化和幻變的手法,把真實的物質的樓閣實體,變?yōu)榇嬖谟诰袷澜缰械?lsquo;天宮仙宇’。詩人們化物質美為精神美,把飛樓杰閣展于想象之外”,“最美的還是人,是為山水和樓閣增光生色之人”“既然世間一切美是由人來創(chuàng)造和再現的,人還不是最美的嗎?”
3.(1) “必定把許多人由異地逼往三樓或由三樓逼往異地”錯,應為“都可能把許多人由異地逼往三樓或由三樓逼往異地”。(2)三樓詩文的歷史價值在于寓興亡感慨于山水圖畫之中,寄憂樂情懷于天地萬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