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詩詞欣賞

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其一》原詩、注釋與賞析

[移動(dòng)版] 作者:佚名

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其一》原詩、注釋與賞析

【原詩】

《擬挽歌①辭三首》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②。

昨暮③同為人,今旦⑤在鬼錄⑥。

魂氣⑦散何之2,枯形⑨寄空木⑩。

嬌兒索(11)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fù)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12)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shí),飲酒不得足。

【注釋】

①挽歌: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泛指對死者悼念的詩歌或哀嘆舊事物滅亡的文辭。

②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謂生死屬于自然規(guī)律,故生命并無長短之分。

③昨暮:昨晚。同為人:指還活在世上。

⑤今旦:今晨。

⑥在鬼錄:列入鬼的名冊,指死去。

⑦魂氣:指人的精神意識!蹲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

⑧散何之:散歸何處。

⑨枯形:枯槁的尸體。

⑩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11)索:尋找。

(12)千秋萬歲:千年萬年,形容歲月長久。

【翻譯】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終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喪赴黃泉。

游魂飄散在何處?枯稿尸身存木棺。

嬌兒找父傷心啼,好友痛哭靈柩前。

死去不知得與失,哪還會(huì)有是非感?

千秋萬歲身后事,榮辱怎能記心間?

 

只恨今生在世時(shí),飲酒不足太遺憾。 

【賞析】

陶淵明的詩明白如話,造句雖淺而涵義實(shí)深,雖出之平淡而實(shí)有至理,似枯而實(shí)腴,自然而有妙趣。

本詩開宗明義,說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這是貫穿此三詩的主旨,也是作者對生死觀的中心思想。

在東晉的時(shí)候,能像陶淵明這樣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這樣的命題,是很可貴的。不像有些人煉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長生不老。

接下去具體寫從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錄。陶淵明意識到,人死后一了百了,再無知覺,是知道沒有什么所謂靈魂之類的,特別是隨著時(shí)間的流逝,是非功過,榮辱得失,誰能評說!所以他說:“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體納入空棺而已。

不如在世的時(shí)候多喝幾杯酒。西晉時(shí)張翰曾說:“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shí)一杯酒”陶淵明似有同感。

以下“嬌兒”、“良友”二句,乃是根據(jù)生前的生活經(jīng)驗(yàn),設(shè)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斷的感情。

“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徹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斷氣,一切了無所知,身后榮辱,當(dāng)然也大可不必計(jì)較了。

在這首詩的最后兩句:“但恨在世時(shí),飲酒不得足。”雖近詼諧,,卻見出淵明本性,是其肺腑之言。他平生俯仰無愧怍,畢生遺憾只在于家里太窮,嗜酒不能常得。

查看更多陶淵明 擬挽歌辭三首資料
隨機(j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