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韓非子·說難原文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佚名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內(nèi)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于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于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guī)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污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躬之。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摩,然后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大凡進說的要領,在于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夸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進說者一定要指明這合乎公義而鼓勵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頭,但是不能克制,進說者就應把它粉飾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君主有過高的企求,而實際不能達到,進說者就為他舉出此事的缺點并揭示它的壞處,而稱贊他不去做。君主想自夸智能,進說者就替他舉出別的事情中的同類情況,多給他提供根據(jù),使他從我處借用說法,而我卻假裝不知道,這樣來幫助他自夸才智。進說者想向君主進獻與人相安的話,就必須用好的名義闡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進說者想要陳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會遭到的毀謗,并暗示它對君主也有害處。進說者稱贊另一個與君主行為相同的人,規(guī)劃另一件與君主考慮相同的事。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須對它大加粉飾,說它沒有害處;有和君主敗跡相同的,就必須對它明言掩錦,說他沒有過失。君主自夸力量強大時,就不要用他為難的事去壓抑他;君主自以為決斷勇敢時,就不要用他的過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為計謀高明時,就不要用他的敗績?nèi)ダЬ剿。進說的主旨沒有什么違逆,言辭沒有什么抵觸,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辯才了。由這條途徑得到的,是君主親近不疑而又能暢所欲言。伊尹做過廚師,百里奚做過奴隸,都是為了求得君主重用。這兩個人都是圣人,但還是不能不通過做低賤的事來求得進用,他們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話看成像廚師和奴隸所講的一樣,而可以來納來救世,這就不是智能之士感到恥辱的了。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君主的恩思澤已厚,進說者深入謀劃不再被懷疑,據(jù)理力爭不再會獲罪,就可以明確剖析利害來成就君主的功業(yè),直接指明是非來端正君主的言行,能這樣相互對待,是進說成功了。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于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圣人于晉,而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從前鄭武公想討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后問群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討伐?”大夫關其思回答說:“胡國可以討伐!蔽涔l(fā)怒而殺了他,說:“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說討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說了,認為鄭國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備鄭國。鄭國偷襲了胡國,攻占了它。宋國有個富人,下雨把墻淋塌了,他兒子說:“不修的話,必將有盜賊來偷!编従拥睦先艘策@么說。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財物被竊。這家富人認為兒子很聰明,卻對鄰居老人起了疑心。關其思和這位老人的話都恰當,而重的被殺,輕的被懷疑;那么,不是了解情況有困難,而是處理所了解的情況很困難。因此,繞朝的話本是對的,但他在晉國被看成圣人,在秦國卻遭殺害,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昔者彌子瑕有寵于衛(wèi)君。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教哉!為母之故,亡其刖罪。"異日,與君游于果圍,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馀桃。"故彌子之行未變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于主,則智當而加親;有贈于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焉。

從前彌子瑕曾受到衛(wèi)國國君的寵信。衛(wèi)國法令規(guī)定,私自駕馭國君車子的,論罪要處以刖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抄近路連夜通知彌子瑕,彌子瑕假托君命駕馭君車而出。衛(wèi)君聽說后,卻認為他德行好,說:“真孝順!為了母親的緣故,忘了自己會犯別罪!绷硪惶,他和衛(wèi)君在果園游覽,吃桃子覺得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個給衛(wèi)君吃。衛(wèi)君說:“多么愛我。〔活欁约嚎谖秮斫o我吃。”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時,得罪了衛(wèi)君,衛(wèi)君說:“這人本來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jīng)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彼,雖然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并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后來獲罪的原因,是衛(wèi)君的愛憎有了變化。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諫說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后進說。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龍作為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戲弄著騎它;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傷害。君主也有逆鱗,進說者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了。

查看更多韓非子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