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積累“執(zhí)拗、憔悴、饋贈、真諦、璀璨、長吁短嘆、盛氣凌人”等詞語。2.了解紀伯倫及其藝術風格。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能力目標:1.強化朗讀,體會詩意推進的肌理和層次。2.品析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理解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3.領會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習借物抒懷的藝術構思。
德育目標:感悟詩作閃爍著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重點:1.反復誦讀,感受詩作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分析詩中語意遞進伸展的層次。
教學方法:1.誦讀法。紀伯倫的散文詩語言清麗流暢,富含哲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感性體會兩首詩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領會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2.自讀·點撥法。文章屬自讀篇目,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并通過點撥提示,擴展學生的閱讀體會,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感受與表達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 投影儀 錄音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誦讀,整體感知文意。點撥研習,理解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比較延伸,體會紀伯倫天籟自鳴散文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哲理詩作為世界詩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一直散發(fā)著醉人的芳香,為越來越多的讀者所喜愛。含蓄雋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會使身處紛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奮起。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常被稱作哲理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蘊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組歌》中的兩首,讓我們靜心于靈氣而個性的波和雨的絮語中,去感悟一個深邃、美妙的別樣洞天。(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紀伯倫簡介: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疏解疑難字詞。(投影)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節(jié)奏,感性體會紀伯倫散文詩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教師提示:紀伯倫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課文節(jié)選的兩首詩在翻譯時都著意安排了相當明顯的韻腳,同時,又有很多的換韻和交韻以使得詩在聲音層面上不顯得單調,很好地體現(xiàn)了紀伯倫極有個性的語言藝術。
請同學們邊誦讀邊找出詩中的韻腳,體會兩首詩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感。
學生朗讀體會,教師以《浪之歌》為例點撥:《浪之歌》第一節(jié):“人”“近”(鄰韻)、“分”;換韻為“里”“體”;第二節(jié):換韻為“晨”“盟”“中”“吟”“吻”(與第一節(jié)同,大多為鄰韻);第三節(jié):換韻為“拗”“躁”;又換韻為“心”(與前兩節(jié)相同,鄰韻);第四節(jié):換韻為“他”“下”等。
學生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韻腳。
3.教師配樂感情范讀,學生體會文意,并用簡潔的語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學生積極發(fā)言,教師歸結:
生1:這兩首詩都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作者藝術地描繪了極有靈氣和個性的“浪”和“雨”的形象,寄寓了深邃的生活哲理。
生2:詩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發(fā)的是博大的“愛”的情志。
生3:詩中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更為形象地傳情達意,顯示了獨具魅力的語言特色。
4.學生通讀全文,主動質疑,提出問題,師生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