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原詩、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詣紅樓尋廣宣不遇留題
李 益
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
隔窗愛竹無人問,遣向鄰房覓戶鉤。
【注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jié)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游揚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歷秘書少監(jiān)、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作為中唐邊塞詩的代表,其詩語言凝煉鮮明,風格沉郁蒼涼,悲壯凄婉。擅長絕句,尤工七絕。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①廣宣:一位善詩的僧人,與作者常有往來,詩酒唱和,過從甚密。
②紅樓:長安城東北角的安國寺內(nèi)朱紅色的大樓,巍然屹立,富麗堂皇。
③戶鉤:開門的工具。
【翻譯】: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紅艷奪目的柿林。柿葉經(jīng)霜一打,都已變紅,給秋日的園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那是十分迷人的。接著,抬頭仰望,湛藍湛藍的天空,像水洗過一般明凈,把巍峨的紅樓襯托得更加清晰壯麗。但隔窗隱約可見的那片幽深的竹林,,無人觀賞,就進院去盡情游覽一番吧。于是,差遣隨從到鄰居家尋找開門的工具去了。
【賞析】:
《詣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作品。此詩描繪了一幅絢爛的秋景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寥廓壯美的境界,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思想情趣。
唐代長安城東北角的長樂坊,有一佛寺,寺內(nèi)朱紅色大樓巍然屹立,富麗堂皇。這就是唐睿宗的舊宅,有名的安國寺紅樓院。廣宣是一位善詩的僧人,憲宗、穆宗兩朝,皆為內(nèi)供奉,賜居紅樓院。他與劉禹錫、韓愈、白居易等常有往來,與李益詩酒唱和,過從甚密。
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李益來到紅樓院,適值廣宣外出,不得入內(nèi),但又不忍離去,遂于門外觀賞院內(nèi)景色,寫下了這首富有逸趣的七絕。
詩人舉目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紅艷奪目的柿林。柿葉經(jīng)霜一打,都已變紅,給秋日的園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那是十分迷人的。接著,抬頭仰望,湛藍湛藍的天空,像水洗過一般明凈,把巍峨的紅樓襯托得更加清晰壯麗!耙小弊趾軅魃。秋高氣爽,那本來就杳緲幽深的天宇越發(fā)顯得空闊高遠,而它竟與紅樓相依相偎,這就巧妙地烘托出紅樓高聳入云的雄姿了。詩人以瑰麗的色調(diào)、清新的語言,繪出絢爛秋色,創(chuàng)造出碧天、紅樓“氣勢兩相高”(杜牧《長安秋望》)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曠神怡。
朱樓、紅葉固然美麗,但隔窗隱約可見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蒼翠多姿,尤為可愛!皭壑瘛敝皭邸,透露出詩人的傾羨之情,表現(xiàn)出詩人高雅的情趣!盁o人問”三字既繳足題面,又開啟下文:既然有好竹無人觀賞,就進院去盡情游覽一番吧。于是,他差遣隨從到鄰居家尋找開門的工具去了。訪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賓為主,設(shè)法開門;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細咀嚼,卻又覺合情合理,極富韻味?梢韵胍,李益對院內(nèi)景色十分熟悉,對那叢翠竹特別喜愛,他和廣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對廣宣的舉止行動非常了然,連戶鉤放在何處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開門入室,可見他們相知之深,過從之密。這樣豐富的內(nèi)涵,這種超乎尋常的友情,不是通過“喜遇”之類的正面描述來表現(xiàn),而是通過“不遇”時的一個舉動“使人思而得之”,確是自成機杼,不落俗套,令人讀來既感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覺委曲含蓄,興味雋永。而且,詩人這一“愛”一“覓”,又使人想見其為人的灑脫、隨和、豪放。至此,讀者亦可領(lǐng)悟到前面的壯美秋色,正和詩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詩氣脈流貫,洋溢著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
【閱讀訓練】:
1.詩歌第二句中哪個字用得最妙,試簡要賞析。(4分)
2.請找出三、四句的細節(jié)描寫,并分析其妙在何處?(4分)
【參考答案】:
1.“倚”,“依偎之意”,湛藍的天空如水洗過一般明凈高遠與紅樓相依相偎,(2分)運用擬人手法,描繪出紅樓高聳入云的雄姿,流露出詩人對秋日紅樓景色的喜愛之情。(2分)
2.細節(jié):覓戶鉤(1分)。妙處:詩人訪友不遇,并不返回,而是反客為主,尋找開門的工具,看似唐突無理,實則無理而妙,可見詩人對竹子的喜愛,以及詩人對這里的熟悉、和主人相知之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