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筆鋒所指的,不僅僅是當時的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令人痛心的國民性問題,魯迅同樣感到痛心疾首。在《狂人日記》中,魯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質,而對于國民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質,魯迅也用了大量的筆墨進行剖析。有人曾寫道:“……我看,全中國人的大半好比一只熟蘋果,外面盡管紅是紅,綠是綠,青是青的,飽滿得很,而且頗惹喜歡哩!按其實,其心早已爛得只剩一包膿了。……偏偏有這個魯迅,看準了,把這只蘋果心里爛出來的臟東西,使勁一刀挖了出來共同欣賞。從此魯迅,你個魯迅……真真魯迅……”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魯迅先生走到了自己人生之路的盡頭,帶著人生的凄風苦雨,在啟明星升起的凌晨離開了人間。先生在遺囑中寫道:“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是,人們怎么能夠就這樣輕易地忘掉自己民族最優(yōu)秀的精靈呢?
如何評價魯迅?魯迅只是一個文學家嗎?魯迅先生死后,當時左派文人的主將王瑤曾寫過一篇具有一定權威性的長文,文中說:
“把魯迅先生僅只是視為一個文人是污辱了魯迅,至少也是不了解魯迅……魯迅從來沒有單純地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文學家,別人當然也不應該這樣了解他;雖然在中國新文學的成長中
,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必然地占著極重要的地位的。”
那么,如何全面地認識魯迅?也許以下的文字大致可以反映他的全貌:
一,魯迅的青年氣。
對于魯迅先生的死,我們覺得是死了一位青年,一位勇敢的斗士。二,魯迅的思想。他的思想影響于我們的太大;我們有許多思想,自己覺得仿佛是自己的,但卻是受魯迅思想的影響而來的。三,魯迅的人格。他既忠實又勤勉。四,因魯迅之死而想到中國人才之少。在魯迅50歲的時候,他曾自己開過一個著譯書籍的清單,在一度清理之后,他不禁感到自己工作的空虛。他尚且還自認空虛,我們應該怎樣呢?——我們應該更努力地工作!參見《清華人看魯迅》,黃延復,《南方周末》200151。
必記名言
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2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會有的。
4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5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6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7我們應將“名人的話”和“名言”分開來的,名人的話并不都是名言,許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因為沒有錢,就得尋不用學費的學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進了水師學堂。不久,分在管輪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艙面了,便走出,又考進了礦路學堂,在那里畢業(yè),被送往日本留學。但我又變計,改而學醫(yī),學了兩年,又變計,要弄文學了,于是看些文學書。
8無論是學文學的,學科學的,他應該先看一部關于歷史的簡明而可靠的書。
9人總有一種理想,一種希望,雖然高下不同,必須有個意義。
10凡活著而且生長者,總有希望的前途。
11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12貪安穩(wěn)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總要歷些風險。
13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14孩子初學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來,的確是幼稚、危險,不成樣子,或者簡直是可笑的。但無論怎樣的母親,卻總是懇切地希望,看他跨出這第一步去。
附1:魯迅自傳
魯迅,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紹興城內姓周的一個大家族里。父親是秀才;母親姓魯,鄉(xiāng)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學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遺的四五十畝田。但在父親死掉之前,已經賣完了。這時我大約十三四歲,但還勉強讀了三四年多的中國書。
面翻譯,也作些論文,設法在刊物上發(fā)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親無法生活,這才回國,在杭州師范學校作助教,次年在紹興中學作監(jiān)學。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為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但紹興革命軍的首領是強盜出身,我不滿意他的行為,他說要殺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
育部辦事,由此進北京,做到社會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長。一九一八年“文學革命”運動起,我始用“魯迅”的筆名作小說,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時時作些短篇小說和短評;一面也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講師。因為做評論,敵人就多起來,北京大學教授陳西瀅開始發(fā)表這“魯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將我撤職,并且還要逮捕我。我只好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做教授,約有半年,和校長以及別的幾個教授沖突了,便到廣州,在中山大學做了教務長兼文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