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 > 四冊

《赤壁賦》有關資料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赤壁賦》有關資料

一、 讀蘇軾《赤壁賦》

說到文章本身,首先應注意到它體裁方面的特點。它是“賦”,不是純粹散文,卻也不是詩,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詩。它是用比較自由的句式來構成的帶有韻腳的散文,卻又飽含著濃厚的詩意。這在當時是一種新文體,是古典散文從駢文的桎梏中沖殺出來取得勝利后的一個新成果。可是這種新體的“賦”很難寫,自宋代的歐陽修、蘇軾以后,便不大有人染指了。既然它是“賦”,就應具有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蘇軾寫這兩篇賦,沒有按照漢魏六朝時代的作家寫賦時那樣大量堆砌辭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來,文采顯然要多。至于“體物寫志”,則《赤壁賦》以“寫志”為主,“體物”的部分著墨不多,卻也精警凝練,形象鮮明。作者在賦中所鋪張的內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講的抽象道理是通過形象、比喻、想象、聯(lián)想以及憑吊古人和耽賞風月等方式來完成的,并不顯得空泛或枯燥。這是在古人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的結果。試以歐陽修《秋聲賦》與之相比,歐賦的說理內容就未免過于抽象了,因此不及此賦更為扣人心弦。此外,漢魏的賦一般在開頭結尾都有短幅敘事,中間有主客問答,此文亦具備?梢娮髡卟]有脫離傳統(tǒng)“賦”體的規(guī)格,從體制上講,它仍符合作“賦”的要求。我們說,文學作品要繼承傳統(tǒng),卻不一定求其必遵循老路。蘇軾正是本著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來寫《赤壁賦》的。

其次,從貫穿全篇的思想內容看,《赤壁賦》所反映的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欣賞大自然的江山風月,亦即《念奴嬌》結尾的“一樽還酹江月”。而主導思想乃偏重于后者。但這兩層意思都是從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兩句詩生出來的,這就不難看出蘇軾的立足點和采取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原因。也許有的讀者會說,《赤壁賦》中并沒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進步思想,不過主張“及時行樂”而已。這話當然不錯。但在這篇賦中“及時行樂”的思想并未從文章中正面反映出來,讀者所感受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卻并不現(xiàn)實的幻想境界;而應該適應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盡管它是短暫的)環(huán)境里,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而文章的

查看更多赤壁賦 有關資料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