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二語文閱讀試題

任士英《一生為故國招魂》高二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

任士英《一生為故國招魂》高二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錢穆(1895-1990),江蘇無錫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讀書治學始終充滿一種理想和激情,一種民族情懷。

錢穆的學生、著名學者余英時曾說:“他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個子不高,但神定氣足,尤其是雙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認為史學就是史料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yè)。這種思想在歷史學界有很大影響,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錢穆卻堅持自己的理想,做貫通的歷史。他在北京大學爭取到一人把一門通史課講完,其目的就是要說明歷史應該是能融會貫通的,而不僅僅是考證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說明中國歷史是有其獨特的規(guī)律和模式的,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它并對它保持信念。通過多次備課和講授,錢穆終于將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貫通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錢穆的民族情懷也貫穿在平時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進燕京大學講課時,就對校方用英文字母給教學樓命名表示不滿,在他的提議下,燕京大學把外國名字均改為中國名字,也有了以錢穆名字命名的——穆樓。據(jù)說,今天北京大學校園內(nèi)的未名湖,也是錢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錢穆隨學校南遷。學校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聯(lián)合組建西南聯(lián)合大學。生活一度非常艱苦,錢穆曾和吳宓、聞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錢穆繼續(xù)講授中國通史課程,局面更勝以前。著名歷史學家、后來曾師從錢穆的嚴耕望講述當時盛況:“校外旁聽者爭坐滿室,先生上講壇,須登學生課桌,踏桌而過。”也是在這里,錢穆開始手不停揮地編寫《國史大綱》,因為正值抗戰(zhàn)期間,錢穆筆間感情更加充沛。《國史大綱》一經(jīng)出版發(fā)行,就成為全國大學的教科書,風行至今?箲(zhàn)勝利,北大復校,傅斯年主持校務,錢穆沒有得到聘書,遂閉門著書立說。1949年,錢穆經(jīng)由廣州去了香港,離開大陸,此后再也沒有機會回歸故土。

當時的香港成了一個大的流亡場,各色人物從大陸逃亡香港,其中也有無數(shù)流亡學生。這些流亡學生,就像在大海上四處飄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這種情況下,錢穆放棄了較為閑適的教書生活,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新亞書院,為內(nèi)地流亡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工作的場所。嚴耕望后來感嘆,錢穆此時正是學養(yǎng)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階段,正當更有高度發(fā)揮,卻因時局動蕩,被迫到香港辦學,十余年間耗盡心力,對于學術界是一項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是,對于當時的學生,卻有了精神的依歸,更是為中華傳統(tǒng)的存亡續(xù)絕。錢穆回憶新亞書院初創(chuàng)辦時,“彼輩皆不能交學費,更有在學校天臺上露宿,及蜷臥三、四樓之樓梯上者。予于晚間八九點返校,樓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腳踏鋪被而過”。在這時代巨變的無可奈何中,錢穆是要努力去培養(yǎng)傳遞文化的薪火。新亞書院是當時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學校,許多老師來此授課,純粹都是盡義務。學校還在每周末設公開學術講座,吸引校外人士來聽講。

新亞書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貧民區(qū),條件十分艱苦。錢穆只有兩間小屋,一間居住,一間辦公。辦公室給余英時的印象是“一張長桌子已占滿了全部空間”。支撐著他的,是中國傳統(tǒng)精神。余英時回憶,在一個炎熱、潮濕的夏天,他發(fā)現(xiàn)錢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錢穆叫余英時去買二十四史給他讀,仿佛這足以驅(qū)逐其所有的痛苦。錢穆親自給新亞書院寫了校歌:“……亂離中,流浪里,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1990年8月30日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