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龔自珍《說京師翠微山》“翠微山者,有籍于朝”原文及翻譯

[移動版] 作者:佚名

 龔自珍《說京師翠微山》“翠微山者,有籍于朝”原文及翻譯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聞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隱者之所居也。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記載,有聲譽,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小而喜歡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隱士居住的地方。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為高矣。不絕高,不敢絕高,以俯臨京師也。山高大約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為俯臨京城。

不居正北,居西北,為傘蓋,不為枕障也。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傘、一頂車蓋,不像枕頭和屏障,那么重要。

出阜城門三十五里,不敢遠(yuǎn)京師也。距離阜成門三十五里,不敢遠(yuǎn)離京師。

僧寺八九架其上,構(gòu)其半,臚其趾,不使人無攀躋之階,無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有八九座寺廟分別建筑在翠微山山頂、山腰和山腳,使人們攀登時有臺階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氣。它并非獨立高險,難于攀登,是那樣的近人情。

與香山靜宜園相絡(luò)相互,不觸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為懟也。翠微山與香山靜宜園,既相互連絡(luò),又不很緊密,既不碰觸,又不背離。不因為名不列于享有盛譽的“三山”而心懷怨恨

與西山亦離亦合,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翠微山與西山似乎分離,又似乎連為一體,它不愿意成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

草木有江東之玉蘭,有蘋婆,有巨松柏,雜華靡靡芳腴。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長江以東的玉蘭,有蘋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種鮮花隨風(fēng)搖曳,芳香華美。

石皆黝潤,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諧于俗,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山上的石頭都黝黑光潤,并有花紋。命名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儉樸而名一生志向。

最高處曰寶珠洞,山趾曰三山庵。山的最高處是寶珠洞,山腳下有三山庵。

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塊巨石并排聳立。

山之盩有泉,曰龍泉,澄澄然渟其間,其甃之也中矩。山的幽深處有泉,叫“龍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滯于人們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

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

松之下、泉之上為僧廬焉,名之曰龍泉寺。名與京師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廟,名為龍泉寺。名與京師宣武城南面的寺廟相同,它并不回避這樣的相同。

寺有藏經(jīng)一分,禮經(jīng)以禮文佛,不則野矣。龍泉寺藏經(jīng),禮拜藏經(jīng),以示禮拜由文字組成的佛,不然就屬于粗俗了。

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外有刻石,言辭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頌德的褒語。

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焉,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翠微山八九座寺,為何要特別說龍泉?龍泉所處曲折隱秘。其余的寺廟都是地位顯露,無所隱避,倘若沒有龍泉,就不能成為隱士的隱居勝地。

余極不忘龍泉也。不忘龍泉尤不忘松。我絕對忘不了龍泉寺。忘不了龍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

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飛,白晝?nèi)衾子晁乃芍慰汕М。過去我曾經(jīng)游覽蘇州的鄧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樹形態(tài)下臥,而神態(tài)卻是飛揚的,白晝之中四棵松神情極富生氣,如風(fēng)雨雷霆;四松之蔭可遮蔽千畝

平生至是見八松矣。一生所見的松樹最獨特最難忘的就是這八棵松。

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

鄧尉山的松樹舒展,翠微山的松樹莊重;鄧尉山的松樹是古時的隱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樹猶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鄧尉山的松樹,性格狂放不羈,天地都敢藐視;翠微山的松樹,性格正直堅定,天地賴以支柱,缺少不得。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