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史記·儒林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①!抖Y》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②,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于今獨有《士禮》③,高堂生能言之。

而魯徐生善為容④。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徐延、徐襄。襄,其天資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⑤。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嘗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是后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① 最本:此指最切近本義。本,本原。②此句是說《禮經》這套典籍從孔子在世時起就不完備。經,經籍。③《士禮》:又名《儀禮》,即存留下來的先秦《禮經》的部分內容,《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十七篇。④善為容:擅長于禮節(jié)儀式。容:儀容,此指禮儀。⑤這二句意思是說徐延很懂《禮經》的經義,但不擅長演習禮節(jié)儀式。

許多學者都解說《禮經》,而魯郡人高堂生的見解是最切近本義的!抖Y經》本來自孔子時起就不完整,到了秦始皇焚書后,此書散失的篇目更多,今日只有《士禮》尚存,高堂生能講解它。

魯國徐生善于演習禮儀。孝文帝時,徐生以此出任禮官大夫。他傳習禮儀于兒子至孫子徐延、徐襄。徐襄,天性便擅長演習禮儀,但是不能通曉《禮經》;徐延很通曉《禮經》,卻不善于演習禮節(jié)儀式。徐襄以擅長演習禮節(jié)儀式當了漢王朝的禮官大夫,官至廣陵內史。徐延及徐家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都曾出任漢朝的禮官大夫。而瑕丘人蕭奮以通曉《禮經》當了淮陽太守。此后能夠講解《禮經》并演習禮節(jié)儀式的人,都出自徐氏一家。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楊何之家。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①,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②,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③,其精如此④。進退容止⑤,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⑥,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⑦,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⑧。是時遼東高廟災⑨,主父偃疾之⑩,取其書奏之天子(11)。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12)。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13)。于是董仲舒吏,當死(14),詔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①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居家教書。②此句是說董門弟子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后來者便隨先來求學的學長受業(yè),弟子之間依順序輾轉相傳。以久次,根據時間先后的次序。③舍園:屋舍旁的園圃。④精:心志專一。⑤容止:形貌舉動。⑥此句是說董仲舒根據《春秋》所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天道陰陽更替變化的規(guī)律。陰陽,中國古代哲學一對范疇,表示天地萬物間普遍存在的兩種最基本的矛盾勢力或屬性。先秦哲學家認為,陰陽的相互作用促成了萬物的生成和變化;陰陽家則更以陰陽五行說附會社會現象。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揚天人感應,即取陰陽五行說融入儒學,強調天意的主宰作用經常是通過陰陽變化所造成某種祥瑞或災異來顯示的,以此指導地下統治者的行動。錯行,交替運行。⑦一國:此指江都國。⑧《災異之記》:《漢書·董仲舒?zhèn)鳌酚涍|東高廟發(fā)生火災后,董仲舒曾著書推求此事所顯示的天意,但寫出草稿后并未立即上奏,即此篇。⑨是時:《漢書·董仲舒?zhèn)鳌纷鳌跋仁恰保凳掠诙鋈谓紘嗲熬蛹視r期,時間上與此有出入。高廟災:《漢書·五行志》載此事在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六月,遼東高帝廟失火。⑩疾之:指嫉妒董仲舒。疾:同“嫉”。(11)取:竊取,暗中偷得。(12)刺譏:指責譏諷。按:《漢書·五行志》詳記董仲舒論高帝廟火災之言,他認為天災示警,應殺最為不法的貴戚近臣。(13)下愚:最愚蠢。(14)當:判罪。

自從魯國商瞿從師孔子學習《易經》,孔子死后,商瞿便傳授《易經》,歷經六代而傳至齊郡人田何,田何字子莊,而后漢朝建立。田何傳授于東武人王同字子仲,子仲傳于菑川人楊何。楊何因通曉《易經》,于元光元年(前134)被朝廷征召,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因通曉《易經》官至城陽國相。廣川人孟但因通曉《易經》當了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jǔ,舉)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都是因通曉《易經》官至二千石。但是對《易經》能講授得精當的,是源自于楊何一家的學說。

董仲舒,是廣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為博士。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后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當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國相。他依據《春秋》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陰陽之道交替運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時關閉種種陽氣,放出種種陰氣,止雨時則方法與之相反。這種做法在江都國實行,無不實現了預期的效果。后來他被貶為中大夫,居家寫作了《災異之記》。這時遼東高帝廟發(fā)生火災,主父偃嫉妒他,就竊取了他的書上奏天子。天子召集眾儒生把書拿給他們看,儒生們認為其中含有指責譏諷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道這是自己老師的著作,認為它愚蠢至極,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論罪,判處死刑,但是皇上降詔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終不敢再講論災異之說。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①,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②,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③。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④!蹦z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yè),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⑤。

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谷粱《春秋》⑥。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⑦:蘭陵褚大,廣川殷忠⑧,溫呂步舒。褚大至粱相。步舒至長史,持節(jié)使決淮南獄⑨,于諸侯擅專斷,不報⑩,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①攘:排除。四夷:此泛指四方邊境內外的少數族。夷,古代統治者對東部各非華夏民族的蔑稱。②希世:迎合世俗。③從諛:逢迎取容。④膠西王劉端性情狠毒暴戾,又好yín亂,屢犯國法,對朝廷派來輔佐他的國相和公卿大臣殺傷很多。因此公孫弘舉薦董仲舒去赴任膠西國相,是蓄意害他。詳見卷五十九《五宗世家》。⑤公羊氏:此指戰(zhàn)國齊人公羊高的學說。他講解《春秋》自成一家,即《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起初公羊學口授相傳,至漢景帝時始著于竹帛,武帝時立為官學,設博士。董仲舒專治公羊學,是此派大師。⑥谷粱《春秋》:即《春秋谷粱傳》,儒家經典之一,由戰(zhàn)國魯人谷粱赤始創(chuàng)。此派講解《春秋》,和公羊傳一樣,皆側重闡發(fā)微言大義而不注重史實。至西漢宣帝時立為官學,設博士。⑦遂者:有成就的人。⑧殷忠:一作“段忠”。⑨節(jié):符節(jié),朝廷官員出使時作為憑證的信物。⑩擅專斷:指敢于自行裁決案情。(11)通:此指仕途通達。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這一時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邊境內外少數民族的侵擾,公孫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董仲舒認為公孫弘為人阿諛逢迎。公孫弘憎恨他,就對皇上說:“只有董仲舒可以擔當膠西王的國相。”膠西王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聽說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禮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會惹禍上身,就稱病辭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終不曾營治私產,而一心以研究學問寫作論著為本職。所以自漢朝開國以來歷經五朝,期間只有董仲舒對《春秋》最為精通,名望甚高,他師承傳授的是《春秋》公羊學。

胡毋生,是齊郡人。孝景帝時拜為博士,后因年老返歸故里講授《春秋》。齊地解說《春秋》的人很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孫弘也受過他的教誨。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學。自從公孫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較了谷粱學和公羊學的經義,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傳授的公羊氏的學說。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蘭陵人褚大,廣川人殷忠,溫人呂步舒。褚大官至粱王國相。呂步舒官至長史,手持符節(jié)出使去決斷淮南王劉安謀反的罪案,對諸侯王敢于自行裁決,而不加請示。他根據《春秋》經義公正斷案,天子都認為很對。弟子中官運通達的,做到了大夫之職;謁者、掌故的則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因精通儒學做了高官。

【說明與解析】

本篇記敘西漢前期多位五經儒學大師的事跡,并附帶言及大師們的傳承弟子數十人,主要反映了漢武帝時期儒學興盛的局面。它是合寫眾多儒學之士的專題性類傳,因以“儒林”標題。

文章最精采處是傳前的長篇序言,它是一篇出色的史論。作者以深沉的慨嘆發(fā)端,自然地引出了對幾百年儒學興衰史的回顧。在他扼要講述自孔子以來儒學所走過的坎坷途程時,著重表現的是儒學雖歷經劫難,但在其誕生地魯國及其毗鄰的齊國一帶卻深入人心,相沿不廢。這說明一種文化傳統一旦形成,便具有暴力亦無法絕滅它的堅韌的生命力。后面?zhèn)魑膶懙降臐h儒經學大師及其有成就的弟子不是大多為齊魯間人嗎?這也正說明漢代儒學的復興乃是直接依*歷史文化傳統的遺留,是它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恢復和弘揚。那么,促使儒學迅速復興的現實條件又是什么呢?作者不惜筆墨,在序的后半部以詳載丞相公孫弘的奏章做了不言而喻的回答。就這樣,作者以“通古今之變”的深邃眼光,從歷史與現實兩方面說明了漢代儒學在武帝朝勃然興盛的原因。不過,這種“說明”是比較隱蔽的。綜觀序言的寫法,是寓論于史,亦敘亦議,作者的分析評判就融合在富于感情、要言不繁的敘述文字中,似水乳一體而莫辨。這和其它類傳序言往往直接闡發(fā)思想觀點的做法,頗為不同。

有的當代學者指出,本篇“是司馬遷首創(chuàng)的教育史傳”,“因為在古代,教育是通過傳播儒學來發(fā)展的”(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誠然,孔子著述講學,既是儒學之祖,也是一代教育宗師。公孫弘人品低劣,但他請求立五經博士為官學教師,廣收弟子授業(yè),將禮樂教化從京師推向各地,卻是在倡導儒學的同時,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故《太史公自序》說:“自孔子卒,京師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間,文辭粲如也。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庇纱丝芍髡邽橐慌鍖W大師作傳,之所以略于介紹思想學說,而不忘言及其美德、治學態(tài)度和受業(yè)弟子如何眾多、如何有成就,目的就是要表彰他們以言傳身教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本傳按五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的順序逐一記人敘事,人物紛繁卻秩序井然。其中著墨多寡不一,凡述之詳者,往往觸及儒學內部的問題。如寫轅固生和黃生的爭論,暴露了儒家學說自身的矛盾和缺欠;寫董仲舒先后遭到主父偃和公孫弘的排擠陷害,反映了一些儒者的卑鄙和儒林人際關系的復雜;寫兒寬善以經義斷獄而位至三公,卻從不匡諫天子,說明在重用儒生的新政策下潛伏著某些令人擔憂的弊病,凡此都頗有耐人玩味的深意。

查看更多史記 列傳 文言文翻譯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