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原文、注釋與精細翻譯【1】
【注釋】:【1】張中丞,即張巡(709—757年),中丞,張巡駐守睢陽時朝廷所加的官銜。
【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2】,得李翰所為《張巡傳》【3】。翰以文章自名【4】,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5】,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6】。
【注釋】:【2】元和二年:公元八0七年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806—820年)。張籍(約767—約830年):字文昌,吳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唐代著名詩人,韓愈學生。【3】李翰:字子羽,趙州贊皇(今河北省元氏縣)人,官至翰林學士。與張巡友善,客居睢陽時,曾親見張巡戰(zhàn)守事跡。張巡死后,有人誣其降賊,因撰《張巡傳》上肅宗,并有《進張中丞傳表》(見《全唐文》卷四三○)。【4】以文章自名:《舊唐書·文苑傳》:翰“為文精密,用思苦澀”。自名,自許。【5】許遠(709—757年):字令威,杭州鹽官(今浙江省海寧縣)人。安史亂時,任睢陽太守,后與張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擄往洛陽,至偃師被害。事見兩唐書本傳。【6】雷萬春:張巡部下勇將。按:此當是“南霽云”之誤,如此方與后文相應。
【翻譯】: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fā)現了李翰所寫的《張巡傳》。李翰因文章而自負,寫這篇傳記十分詳密。但遺憾的是還有缺陷:沒有為許遠立傳,又沒有記載雷萬春事跡的始末。
【原文】: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8】,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9】。兩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12】,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13】,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14】。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15】,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所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注釋】:【7】開門納巡: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叛軍安慶緒部將尹子奇帶兵十三萬圍睢陽,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自寧陵率軍入睢陽城(見《資治通鑒》卷二一九)。【8】柄:權柄。【9】城陷而虜二句:此年十月,睢陽陷落,張巡、許遠被虜。張巡與部將被斬,許遠被送往洛陽邀功。【10】兩家句:據《新唐書·許遠傳》載,安史亂平定后,大歷年間,張巡之子張去疾輕信小人挑撥,上書代宗,謂城破后張巡等被害,惟許遠獨存,是屈降叛軍,請追奪許遠官爵。詔令去疾與許遠之子許峴及百官議此事。兩家子弟即指張去疾、許峴。【11】通知:通曉。【12】食其句:尹子奇圍睢陽時,城中糧盡,軍民以雀鼠為食,最后只得以婦女與老弱男子充饑。當時,張巡曾殺愛妾、許遠曾殺奴仆以充軍糧。【13】蚍(pí)蜉(fǔ):黑色大蟻。蟻子:幼蟻。【14】而賊句:安史亂時,長安、洛陽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15】外無待:睢陽被圍后,河南節(jié)度使賀蘭進明等皆擁兵觀望,不來相救。
【翻譯】:許遠雖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打開城門迎接張巡,地位本在張巡之上。他把指揮權交給張巡,甘居于其下,毫無猜疑妒忌,最終和張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過和張巡死的時間有先后的不同罷了。張、許兩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輩的志向,認為張巡戰(zhàn)死而許遠被俘,懷疑許遠是怕死而投降了叛軍。如果許遠真的怕死,何苦守住這尺寸大小的地盤,以他所愛之人的肉充饑,來和叛軍對壘而不投降呢?當他在包圍中守城時,外面沒有一點哪怕極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國家和皇上,而叛軍會拿國家和皇上已被消滅的情況告訴他。許遠見救兵不來,而叛軍越來越多,一定會相信他們的話;外面毫無希望卻仍然死守,軍民相食,人越來越少,即使是傻瓜也會計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許遠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戰(zhàn)死,他卻偏偏蒙受恥辱茍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這樣做,唉!難道說像許遠如此賢明的人會這樣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