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散文與可愛動物相互為用
——第三冊第三單元內(nèi)容歸納
(448200)湖北省沙洋縣長林中學 魯修賢
陳勝所言,統(tǒng)攝全篇
(448200)湖北省沙洋縣長林中學 魯修賢
史傳所記內(nèi)容不外乎記錄人物(傳主)的行事和言論,前人謂之“記言”“記行”。節(jié)選自《史記》(中華書局1973年版)的《陳涉世家》大部分篇幅是“記行”,小部分是“記言”,但“記言”是綱,“記行”是目。熟記并理解了陳勝說的那些話,用來統(tǒng)攝這次起義的全過程,即能使閱讀的效果事半功倍,感覺到理絲有緒,也不難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①“茍富貴,無相忘!边@是少年陳勝“與人傭耕”時的悵恨感言,言下之義在于對現(xiàn)狀的不滿,對受奴役的不甘,追求“富貴”,寄望將來要成為高居眾人之上的“王侯將相”,同時流露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平等意愿。
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是“輟耕之壟上”時年輕陳勝的慨嘆,此言據(jù)有遠大的抱負。陳勝所說的“鴻鵠之志”,結(jié)合當時的政治背景來看,就是要反抗秦王朝的暴虐統(tǒng)治,擺脫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寫“抱負”而引出下文,為“舉大計”設伏。
③“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是被征發(fā)中的陳勝圖謀起義時的價值權衡。在謫戍漁陽途中,陳勝看到因雨失期而被置于死地的900戍卒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于是跟吳廣商量,確定了“舉大計”的方針。陳勝清楚地知道,起義有失敗的可能,但又認為“死國”是有意義的,“死國”的意念也是陳勝有遠大抱負的具體表現(xiàn)。
④“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這是謀劃起義的陳勝對形勢和策略口號的精辟分析。陳勝充分估計到全國人民對秦王朝的憤恨情緒,深刻認識到秦王朝的內(nèi)部矛盾,準確抓住了“二世殺扶蘇”和“楚人憐項燕”所代表的兩個敏感問題,即秦王朝所面臨的嚴重政治危機和楚國人民的反抗要求,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這一情況,以超人的才略膽識果斷地提出“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策略口號。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口號確實把握了人心動向,起到了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反秦武裝斗爭的作用。
⑤“此教我先威眾耳!标悇俅搜砸怀,起義便進入必要的準備過程。先以置書魚腹的方式樹立陳勝的形象,繼而“狐鳴”而呼,把復興楚國的希望跟陳勝聯(lián)系在一起,這實際上是假借鬼神的名義號召眾戍卒準備著跟陳勝一同起事,藉此掌握了戍卒的心理,進一步鞏固了陳勝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按蟪d,陳勝王”這一讖語的制作,足見陳勝胸中大有丘壑。
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陳勝率眾揭竿而起時激昂的鼓動。發(fā)動起義的關鍵是要殺死兩尉,又要使士兵群眾站在自己一邊,所以先使吳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廣”,眾被激怒,然后動手,這表現(xiàn)了陳勝的機智。殺尉之后,接著號令徒屬,先揭露秦的苛政,曉之以利害,后用“死即舉大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語來堅定眾人的抗爭信念,這又表現(xiàn)了陳勝的卓越宣傳能力。這些以及入陳后,陳勝又召集三老、豪杰,請他們出謀劃策,都可以見出他的才干,從而塑立起一位農(nóng)民革命運動領導者和組織者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