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中的相對成分
立意上,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guān)系。方仲永5歲即能吟誦詩詞,確有比眾人聰明之處,但后天不努力,也是沒有什么作為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缺點很多,起點不高,但經(jīng)過他后天的奮發(fā)圖強,一心進取,還是會名留青史,可得許多人贊揚的。
選材上,見聞交織。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見”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以“聞”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見”和“聞”有機結(jié)合,敘述真切可信。
剪裁上,詳略有序。課文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詳寫第一個片斷,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fā)展?jié)摿Γ凳酒淝巴緹o量,為后面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而寫其父的貪利之舉導(dǎo)致他的才能衰退,則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狀況,引人深思,道明了“傷”的內(nèi)容。這樣處理,清楚地體現(xiàn)了“傷”的含義,內(nèi)容集中而主旨確然。
表達上,敘議結(jié)合。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chǔ),闡明道理是核心。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第1、2段寫方仲永的始末表現(xiàn),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闡明作者的觀點和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強學(xué)習,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手法上,先揚后抑。從整個文章來看,作者顯然是為仲永的經(jīng)歷遭遇而感傷。題目中的“傷”(哀傷、哀憐)字,就已經(jīng)透露這一點。因此敘事部分十分著意寫方仲永的幼年,極言其才能何等的出眾,卻只是粗線條帶過此后的情況,對比之下,表達出作者的惋惜之情;爾后就事說理,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就畫龍點睛,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行文上,言簡意賅。一是精當傳神地用詞。如在第1段中,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更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huán)謁”一出,則把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二是全篇的行文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感悟上,天賦人為。王安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天賦這樣高的神童,不學(xué)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沒有理由不加倍努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不然的話,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