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中考試卷

湖北省黃石市2019年中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移動版] 佚名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二、古詩文閱讀(共16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共12分)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人多厭之者。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無所知名。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來得知名。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
(節(jié)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進餐。②下:即為胯下。③蒲伏:同“匍”。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布衣,即為布制衣服,為古代庶人之服,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這里表示授予官職,“拜大將”就是“授予大將軍”。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隨著時間推移,古今詞義所指有的有變化,如“三秦”;有的沒有變化,如“河南”。
D.列傳,是《史記》中的一種傳記的體類,內(nèi)容是記敘人臣的事跡,以便流傳后世。
9.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韓信為布衣時,很窮困而且無所事事,經(jīng)常去亭長家蹭飯,因飯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就親自把他追回來,后來韓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將軍一職。
C.韓信受到漢王重用后,趁機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獻計漢王向東出擊,最后讓漢王一舉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運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題3分,共6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2)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13題。(4分)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2.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2分)
A.這首五言律詩主要寫的是王維出使邊塞途中的所見所感。
B.全詩通過“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候騎”等自然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邊塞的神壯麗。
C.頸聯(lián)運用對偶手法,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奇觀”,其中“圓”“直”兩字極富神韻。
D.這首詩意境雄渾,與王維晚年寫《竹里館》那種清幽意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13.有人說“歸雁天”“歸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嗎?請說明理由。(2分)
三、現(xiàn)代文閱讀(共24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題。(共10分)
獼猴桃的奇異之旅
張慧
歷經(jīng)千年的野生果子
奇異果的第一站從它的發(fā)源地一—湖北宜昌市夷陵區(qū)開始。誰是嘗鮮這種果子的第一人已無從得知,然而它流傳最廣的名字卻是“獼猴桃”:一說是,這種果子外皮一層絨毛,狀似獼猴而得名;而另一種說法則稱是因為生長在山間的果實常被獼猴食用。這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發(fā)源于夷陵山間的獼猴桃,在數(shù)千年間緩慢地持續(xù)著它的旅程一向北延伸到陜西、甘肅、河南一帶;向西南去往貴州、云南和四川,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尤其夷陵區(qū)霧渡河最為多見。雖然歷史記載源遠流長,但我國的獼猴桃卻一直都未被馴化栽培。野外的獼猴桃,如果生在深山中,多被猴子們摘去果腹;即使被少數(shù)人家移植到庭院里,獼猴桃也只是用來觀賞而非食用。歸根結底,直到幾十年前,獼猴桃在國內(nèi)還只是一種野果。
                                                            
就這樣,獼猴桃默默在山間谷底生長了上千年,就連它最廣為流傳的名字——“獼猴桃”,也透露著一種野果的味道。不過1904年,命運卷起了這顆果實,給了它一張通往海另一邊的船票。
這年,一位來自蘇格蘭教會的女教師凱特,在原產(chǎn)地湖北宜昌第一次與這種果子相見。隨后,在姐姐伊莎貝爾來探望她的返程行李中,加上了獼猴桃的種子,伊莎貝爾帶著它們漂洋過海到達新西蘭,并將其交給植物學家栽植培育。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新西蘭是獼猴桃發(fā)展的理想之地。同時獼猴桃很難授粉的問題在新西蘭的人工栽培下也得到了解決。由此,獼猴桃在新西蘭被廣泛種植。與此同時,也許是“獼猴桃”最初的中國名字給了起名者靈感,有人覺得這種全身絨毛,暗綠色的雞蛋形果實和新西蘭特有的一種幾維鳥(Kiwi bird,kiwi是毛利語)倒是很像。1966年左右, Kiwi fruit(奇異果)這個新名字誕生了,隨后新西蘭奇異果逐漸成為所有商業(yè)化種植獼猴桃的代稱,在世界果蔬市場大放異彩。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