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一)
【課文故事】
陶淵明逸事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
江州刺史王弘想認識陶淵明,因為他早就知道陶淵明的大名,很想結(jié)識他,親自造訪。但是陶淵明卻認為沒有和他結(jié)識的必要,于是假裝有病,不見。他這樣做很有自己一套理由,說起來也是振振有辭,置地有聲:我豈是那種“潔志慕聲”的人嗎?哪里能以和王公大臣結(jié)識為榮耀呢?但是王弘這個人也很有辦法,他知道陶淵明喜歡喝酒,就讓陶淵明的故人龐通之半路上擺了一桌酒席迎接他。陶淵明這個人有腳病,走路不能走太長,到了這里一看,路邊有個亭子,亭子里還有一桌酒席,酒席旁邊還是自己的老朋友,又能歇腳,又能喝酒,還能與老朋友敘舊,這不是天下最美的事情嗎?欣然共飲,王弘便趁機出來與他相見了,于是陶潛與王弘盡情而飲,以前說過的不以王公為榮的話,早就丟到九霄云外去了,兩人一氣喝到天黑。陶潛沒有鞋穿,王弘讓手下的人現(xiàn)場給他做鞋。手下的人要量一下陶淵明腳的尺寸,陶淵明便隨意地把腳伸出去讓他們量。王弘邀請他一起回州里做客,問他有什么交通工具,陶淵明回答說:“素有腳疾,向乘籃輿,亦足自反。”王弘于是命人將他抬到州府。陶淵明一路上談笑風生,絲毫沒有受寵若驚之意。王弘后來只要想見他,一定要在山林中等候。如果陶淵明家里沒有酒也沒有米了,也會時常接濟于他。一個貴為達官貴人,一個平若草民寒士,盡管地位懸殊,但陶淵明卻始終保持高潔品格,從未以結(jié)識高官為榮!
(二)不為高僧變己道
東晉時,慧遠法師在廬山建造白蓮社。慧遠德學極高,為時人所景仰,當建白蓮社時,謝靈運想?yún)⒓,并愿出資建造,但為慧遠法師所拒。可是慧遠卻主動邀請淵明入社,但陶淵明說:“貴社禁酒,如允飲酒,則入社。”慧遠破例許之。陶淵明敬謝,仍不入社,但常與慧遠往來。
此外,傳說慧遠在廬山東林寺一住三十年,招待客人有個規(guī)矩,送客時以虎溪為界,過了虎溪就不送了;⑾菛|林寺門口的一條山溪,因為在東林寺門口栓一頭老虎而得名。如果慧遠有時不注意送客送過虎溪,老虎就會發(fā)出吼聲警告他。有一陣慧遠與陶淵明,還有一個叫陸修靜的道士過從甚密,交談也很投機,送客時,慧遠不知不覺過了虎溪,引得老虎發(fā)出很大的吼聲。老虎的吼叫提醒三人,三人于是相視而笑,這就是所謂的“虎溪三笑”。這只是個民間傳說,不足采信。因為歷史上的陶淵明對佛教其實是頗不以為然,盡管慧遠為得道高僧,盡管慧遠對他始終以誠相待,盡管二人相知為友,但獨立堅定的信仰使慧遠始終無法說服他相信佛的存在,相信生命可以輪回。陶淵明始終認為儒就是儒,道就是道,人身死神滅,沒有什么輪回之說。所以他認為輪回之說是荒誕不經(jīng)之談。因此,那句有名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有些學人那里便有了另一番解釋:
南山即廬山,這句詩顯示了陶淵明對廬山之上奇談怪論的不屑一顧!
(三)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結(jié)識的朋友不分貴賤,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齒的。陶淵明在躬耕生活中,家境十分困苦。他在《有會而作》詩里寫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在這首詩序里寫道:“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nóng),而值年災(zāi),日月尚悠,為患未已。”可見他的生活困乏到何種程度!就在這一年即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去看望他,他在家已經(jīng)餓著肚子躺了很久了。擅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擅道濟送給他一些吃的。但在東晉政治混亂,且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的社會現(xiàn)實下,道濟竟云文明之世,以亂為治,其人格可知,陶淵明因此對他贈送的東西揮而去之。不食嗟來之食,正是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品格使他陷入貧困交加的生活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