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中華文化 > 人文

蘇東坡與山的不解情緣

[移動版] 作者:未知

蘇東坡與山的不解情緣

“仁者樂山”。

愛山,是東坡返歸自然的天性使然!拔冶旧街腥恕保ā侗O(jiān)試呈諸試官》),在“獨(dú)專山水樂”中,能“所至得其妙”(《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遇山即安暢,“觀妙各有得”(《泛潁》)。

蘇軾,字東坡,他一生與山結(jié)下不解的情結(jié),他樂山,游山,知山,寫山,在中國的山文學(xué)中,鑄下一塊不朽的豐碑。為后人留下一筆品味不盡的文化遺產(chǎn)。

“排擠不去已三年,魚鳥依然笑我頑。人未放歸江北路,天教看盡浙西山”(《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年走吳越,踏遍千里山。朝隨白云去,暮與棲鴉還”(《祈雪霧潴泉,出城,馬上作贈舒堯文》),東坡與山,是緊緊地綰結(jié)在了一起

那么,他從山中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妙”處呢?

東坡從山那里,找到了掃除人世煩惱、慰藉孤寂靈魂的遁處;又從山那里,得到了開闊胸襟、愉悅?cè)诵缘碾H遇;還從山那里,受到了增廣見識、結(jié)交名流的啟迪;更為重要的,是從山那里,獲取了激發(fā)詩情、創(chuàng)作文學(xué)的靈感。

“師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無功。明年采藥天臺去,更欲題詩滿浙東”(《秀州報本禪院鄉(xiāng)僧文長老方丈》),從鄉(xiāng)僧那里“搜句”是越來越枯竭了;然而天臺山卻賜予了他無窮盡的詩趣。

總之,山是東坡發(fā)展個體人格境界的歸宿,是他創(chuàng)作大量優(yōu)秀作品的源泉。所以他才說:“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保ā痘萆街]錢道人,烹小龍團(tuán)登絕頂望太湖》)正如黃庭堅所言,那天下清景,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所設(shè)”(《冷齋夜話》引)。

《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云:“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獨(dú)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逼卤究裰敝,為世所捐棄,然而大山卻包容了他,“山向吾曹分外青”(《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韻》),“割愁還有劍芒山”(《白鶴峰新居欲成,夜過西鄰翟秀才》),山使他快樂,并將這種身心的快樂延伸到永遠(yuǎn)。所以“山水樂”就成了詩人安頓孤寂靈魂的快樂世界!傲膶⒃娋茦,一掃簿書冗”(《次前韻再送周正孺》)。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高人自與山有素,不待招邀滿庭戶”(《越州張中舍壽樂堂》),青山高昂著頭顱,當(dāng)然不與那卑污的官府往來,但與東坡這樣的“高人”“君子”,卻原本“有素”,兩心相印的!冻鰨{》詩說:“入峽喜巉巖,山峽愛平曠。吾心淡無慮,遇境即安暢”,平淡的心境與無欲的山境,交融在了一起。

“今朝偶上法華嶺,縱觀始覺人寰隘”(《又次前韻贈賈耘老》),我心之融入山境,與山境之融我心境,是雙向互動的一個過程,如同山之陰陽向背。

山本身是多姿多態(tài)的,“吳山故多態(tài),轉(zhuǎn)側(cè)為君容”(《法惠寺橫翠閣》),經(jīng)過東坡這樣一位大手筆的描繪,則更顯其妖嬈多容、鮮活動人了。

山是不動的,然而詩人卻往往從動態(tài)的事物,如江水、云煙、船上、馬上寫山,便賦予山一種永遠(yuǎn)充滿生命活力的動態(tài)美。

《江上看山》云:“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shù)百群:前山槎椏忽變態(tài),后嶺雜沓如驚奔!鄙饺绾K话,動蕩起來了,變態(tài)萬千了,讓人受到一種生命活力的激動。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之壽州》:“長淮忽迷天遠(yuǎn)近,青山久與船低昂”!独钏加(xùn)畫長江絕島圖》:“孤山久與船低昂!薄读露呷胀䴓亲頃褰^》之二:“水枕能令山俯仰,風(fēng)船解與月徘徊!笔谴蛣t山昂;船昂則山低也。從運(yùn)動著的船上看山,山也就隨著船動起來了。

另外,東坡寫山,不直寫,全烘托。石為云根,霧山作伴,在詩人的筆下,山被賦予了一種神秘感,朦朧美。

《書王定國所藏〈煙雨疊嶂圖〉》:“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山耶云耶遠(yuǎn)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比栽茻熀嬉r山之神秘“莫知”。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完全以雪之茫茫云之茫茫和水之茫茫襯托山之明滅有無也。是朦朧帶來了神秘,又是神秘賦予了朦朧。

著名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闭恰安蛔R真面目”才激發(fā)了人們無窮的探索興味,則又充滿了神秘的人生哲理。

相關(guān)作品:軾生平及文學(xué)成就 

查看更多人才資料
隨機(j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