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無效勞動10種表現(xiàn)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廣大教師關注的焦點,也是難點,更是教師追求的境界。
什么是效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就是40分鐘課堂真正完成的教學任務。有專家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中小學教師的無效勞動大約占50%,這一調查結果雖然有些夸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效勞動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最近,筆者到基層學校調研,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現(xiàn)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無效勞動現(xiàn)象做一簡要述評。
1.零敲碎打的提問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略加思考后予以回答,這是教師經(jīng)常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墒,有的教師將好端端的整體性課文掰碎提問,以多取勝。他們提的多是表層的問題,字面內容十分淺顯,提的問題均是課文的前半句,讓學生答后半句,學生隨著課文一串就答對了。例如《烏鴉喝水》一課,教師問:“烏鴉看見了什么?”學生回答:“瓶子!薄捌孔永镉惺裁?”教師又問。學生回答:“水!苯處焼枺骸八嗖欢?”“不多!睂W生回答!捌靠谠趺礃?”“小!薄昂戎鴽]有?”“沒有。”……這樣的提問,越問越窄,教師用問題牽著學生走,無需動腦,平淡乏味,猶如嚼蠟,課堂氣氛怎能不沉悶?
好的課堂提問,能揣摩學生難于領會的問題,抓住關鍵之處,要言不煩,相機誘導,不僅可以啟發(fā)學生領會教學內容,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2.繁瑣無聊的對話
對話亦稱問答,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一種互動性行為,它由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兩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構成,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問題是師生互動行為的焦點。問題主要由三個要素構成。第一是給定!敖o定”是指呈現(xiàn)出來的,已經(jīng)明確知道的,關于問題的各種條件的指述。第二是目標!澳繕恕笔侵笇栴}結論的明確描述,即問題要求的答案。第三是差距!安罹唷笔侵竼栴}的給定與目標之間直接或間接的距離。人們必須通過一定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才能找到答案,從而解決問題。有的教師與學生對話針對性不強,語言不準,指向不明,沒有啟發(fā)性。一位教師在教《劉胡蘭》時,與學生進行了這么一段對話:
師:這篇文章是寫誰的?
生:是寫劉胡蘭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題目就是劉胡蘭。
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
生:1947年1月4日。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課文第一句話就是這么寫的。
師:這個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
(有的學生說是在陜北,有的學生說是在延安。)
師: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據(jù)地。
(課文中,有敵人對劉胡蘭說了這么一句話:“你說出一個共產黨員給你一百元錢!)
師:誰知道那時花的是什么錢?
(有學生答是銀圓,有學生答是銅板,而另有一位學生則說,那時候的錢中間是有窟窿的。)
教師最后總結說:“反正那時候的錢比現(xiàn)在值錢!
這是一種典型的表層對話,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的對話。這種無聊的對話不能達成教學目標,也絕非教學藝術,純粹是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
3.淺層庸俗的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搜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探究性學習關鍵在于“探究”,自己去探索,去辨析,見解獨到,而不是人云亦云。這是一節(jié)低年級識字課。
師:小朋友,怎樣記住“菜”字?
生:菜,上下結構,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采”字,合起來是“菜”字。
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菜,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師:很好。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菜,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師:很好。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菜,上面是“花”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師:很好。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
這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嗎?這樣的“討論”和“啟發(fā)”有必要嗎?這種千篇一律的探究有意義嗎?無需探究的問題硬去探究,這樣的教學會導致探究的泛化、淺層化和庸俗化。
4.形式主義的合作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對增加教學容量,提高參與廣度,發(fā)揮個性特點,達到面向全體,增加教學效果極有好處。然而,有些小組合作學習卻流于形式,形式上熱熱鬧鬧,內容卻亂七八糟,該講的沒講清,該聽的沒聽懂,課堂秩序失控。一位一年級教師執(zhí)教課文《畫家鄉(xiāng)》,課文分五段,第一段由教師示范,引導學生朗讀,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語,概括段落大意。然后教師說:“現(xiàn)在大家合作學習第二至五段。”學生四人一組,圍成一圈,每人都在張嘴,各執(zhí)一詞,嘰里呱啦,誰也聽不清誰在講什么。教師在一旁任其“探究”,最后選組匯報,小組代表匯報完,老師剛要總結兩句,下課鈴就響了。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技能和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團隊精神。而上述的合作學習卻出現(xiàn)了誤區(qū):合作之前不思,交流之時不聽,放手合作不導。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學生合作之前必先獨立自學,交流時要學會傾聽,教師應加強巡視,隨機點撥,適時評價。
5.有口無心的傻讀
有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有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種強調多讀、熟讀當今很有市場。于是乎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讀”占鰲頭,“讀”領風騷,課堂上要書聲瑯瑯,“還我讀書聲”的口號響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有的教師挖空心思,變著法兒追求課堂教學的“讀”,絞盡腦汁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上加上齊讀、個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學生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讀,沒完沒了地讀,直到把自己讀煩為止。比如,“請帶著憂傷的感情讀”,“請帶著高興的語氣讀”,“請你重音讀這個詞”,“哪里讀得要快一些?哪里讀得要慢一些?”一位教師講《再見了,親人》,課堂上,她就是這樣要求學生的。誠然,讀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寶貴財富,也是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沒有書聲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課堂上出現(xiàn)“小和尚念經(jīng)”現(xiàn)象也是語文教學理論的退化,是對語文教學的一種作弄!皶暚槵槨,秩序井然的表象往往掩蓋了學生思維的貧乏和膚淺,以及才智的消磨。我們提倡多讀,但不是傻讀。讀要有目標,要有層次,要有質量,在讀中教師還要說,還要講,還要訓練,還要指導,否則,語文教學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
6.嘻嘻哈哈的表演
孩子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放飛孩子想象的地方。課堂應當有活動性質和游戲精神,活動和表演能夠讓學習充滿情趣和活力。所以,很多教師都喜歡運用表演手段再現(xiàn)課文的情境。然而,有的表演卻把語文課堂糟蹋得體無完膚。一位教師執(zhí)教《十六年前的回憶》,教者講到李大釗被捕一段時,讓學生演課本劇。給“李大釗”戴上禮帽,穿上長袍,給“特務”戴上墨鏡,拿上玩具手槍。幾個“特務”一擁而上,笑嘻嘻地喊道:“不要放走一個!”其中一個“特務”把“李大釗”拽住,大聲吼道:“給我看好,別讓他自殺,先把手槍奪過來!”說著,“特務”奪下“李大釗”的手槍,又把他全身搜了一遍。“李大釗”此時沒有保持他那慣有的嚴峻態(tài)度,而是“撲哧”一笑,隨即課堂上亂套了。有的學生大笑,有的學生喊叫,有的學生鼓掌,教師完全失控了。
表演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于內,要表現(xiàn)出人物復雜的情感態(tài)度;于外,通過肢體的演示和媒介物的變化,來展示和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由于教者的失誤——沒有指導學生關注藏在“戲”后的故事,及故事蘊藏的感情,所以我們看到寶貴的教學時間就在這樣的熱鬧膚淺中白白浪費掉了。
7.眼花繚亂的課件
有些公開課,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制作課件,結果課件代替了大腦,形式代替了思考。一位教師講《語言的魅力》,她做了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畫,配上音樂讓學生欣賞。隨著音樂聲,屏幕上出現(xiàn)了藍天白云、綠草紅花、流水人家,學生完全沉浸在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之中。在一組春天的畫面之后,屏幕顏色變暗,出現(xiàn)了那個行乞的盲老人,背景音樂變成二胡曲《二泉映月》,給人一種悲涼、凄慘的感覺,甚至有的學生聽了以后就哭了起來。當老師問學生有什么感受的時候,學生有的說:“如果我是行人,我會把我身上的錢都掏出來給這位盲人!边有的說:“我爸爸是醫(yī)生,我要讓我爸爸給他治病。”整個課堂轉向了“我們要有同情心”“要同情這個盲人”,而不是對“語言的魅力”的理解?梢赃@樣說,這堂課上刺激學生學習的,是五彩繽紛的多媒體課件,而不是學習本身。這個教例無疑是緣木求魚,勞而無功。
多媒體課件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我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最優(yōu)化組合,幫助學生實現(xiàn)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深刻的意義建構,是我們應用多媒體課件的實質。否則,除了幫助教師“作秀”,又有多大意義呢?在全國大型的觀摩課上,許多大家的課堂教學基本上不用多媒體課件,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照樣讓學生如癡如醉。他們的課之所以受到歡迎,靠的是內功,而不是華美絕倫的多媒體課件。當然,以上所述,并非拒絕媒體,多媒體本身沒有錯。多媒體的使用,一是要恰到好處,二是要因地制宜,不能舍文本而外騖,用多媒體代替文本。
8.嘩眾取寵的板書
板書是洞察教材的“窗口”,是開啟思路的“鑰匙”,是排疑解難的“橋梁”,是實施教學的“藍圖”。好的板書,能撬開學生智慧的大門,能給人以心曠神怡的藝術享受。
所謂嘩眾取寵的板書,就是脫離教學內容,違背課文實質,為板書而板書,為形式而形式,為藝術而藝術,搞一些花架子。嘩眾取寵的板書,會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因此,板書設計不要撇開教學重點,而單純追求形式,濫用彩筆勾、畫、圈、連,濫用蹩腳的簡筆畫、圖表,等等。
板書設計要書之有用,書之有據(jù),書之有度,書之有質,盡量科學、精當、醒目、規(guī)范,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9.隨心所欲的導語
導語是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得好,能一語破的,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增強教學效果;運用得不好,會增加學生的無效思維,分散學生精力。
一位教師教《烏鴉喝水》,她是這樣開講的:“這節(jié)課學習《烏鴉喝水》。大家都認識烏鴉,烏鴉就是老鴰。目前學術界對烏鴉還有爭議,有的認為它是吉祥的鳥,有的則認為它是不吉祥的鳥,至今還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文學作品對烏鴉也有描述,偉大文學家魯迅的《藥》的結尾一段就描寫了烏鴉!
這幾句導語談天說地,晦澀繁瑣,不僅沒有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倒起了相反的作用。什么“吉祥鳥”“不吉祥鳥”,什么“魯迅的小說《藥》”,一連串的疑問把學生的腦子攪得一塌糊涂。其實,烏鴉究竟是“吉祥鳥”,還是“不吉祥鳥”,本身就是違反科學的。至于魯迅的小說《藥》,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本不可能理解,即使理解,它和本課教學又有什么關系呢?也是贅語。這與開闊學生視野和教學的高難度有本質的區(qū)別。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漫無邊際地引證,是違反教學規(guī)律的。
10.絮叨沒完的結語
新學期,新課本,我聽一位新老師講課。一節(jié)課40分鐘,或講解,或朗讀,或提問,或板書,這位老師非常賣力氣。下課鈴聲已響,他還在興頭上,剎不住“車”。此時,有不少學生要上廁所,可是,老師還在洋洋灑灑地講個沒完!安恢獤|方之既白”,待到下一節(jié)老師推門入室,他才如夢初醒,面有愧色。
拖堂,表面看教師在盡心盡職,犧牲自己為學生服務,而實際上是好心做了壞事,對學生危害極大。究其原因,小而言之,是教師缺乏時間觀念,對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不當所致;大而言之,乃教師的教育觀、師生觀、課程觀的問題,絕不能等閑視之。
為了避免拖堂,上課時盡量做到像古人論述寫文章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那樣,開頭要美麗,中間要浩蕩,結尾要響亮。結課要突出兩個字,一個是“短”——言語不煩,干凈利落,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用盡量少的話語使講課的主題得到升華;另一個是“快”——“快刀斬亂麻”,緊扣目標,提綱挈領,畫龍點睛,嚴格掌握時間,按時下課。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是有效還是無效,是正效還是負效,是高效還是低效,主要看是否體現(xiàn)了學科的本質,學生是否學有所獲。讓我們從少、慢、差、費語文教學誤區(qū)走出來,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別再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