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教學課件

中國古建筑的風格與特點

[移動版] 佚名

中國古建筑的風格與特點

許樹安、鄭春苗、王秀芳

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建筑上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內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體系和風格。其基本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單體建筑功能、結構和藝術的高度統(tǒng)一

木構架體系是中國古建筑的基本特點。作為木構架單體建筑大致可分為下、中、上三個部分。所謂下部就是臺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構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欄桿和可供上下的臺階。一般房屋用單層臺基,隆重的殿堂則用二層或三層臺基。承托木構建筑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座壁外觀根據(jù)建筑功能、結構和藝術統(tǒng)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筆直的光滑表面、帶壁柱的表面或須彌座形式。須彌座是由佛座演變來的,形體復雜而華美,多用于宮殿、壇廟等高級建筑上。基座四周的欄桿最初為木制,后來才成為石造的。它是由望柱、尋杖、撮項(癭項)、云拱、盆唇、大華板、束腰、地霞、小華板、地栿等構成。望柱的斷面有方、圓、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頭有蓮、獅、卷云、盤龍等式樣。欄桿既是一種保護性設施,也是構成建筑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般地說,房屋下部的臺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頂出檐深度和檐柱徑等制約的,有著一定的比例關系。供上下的踏道,常見用階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三種: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磚石露棱側砌而成的一種防滑作用較好的特殊斜坡道。但不論使用哪種踏道也必須與整個建筑的功能、結構和藝術要保持協(xié)調一致。

木構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它是木構建筑的核心部分,由柱、梁、枋、檁、椽和斗拱等基本構件組成的框架結構體系,連同木構屋頂統(tǒng)稱為“大木構架”。中國木構架體系有多種結構形式,其中主要的有兩大類:一是“疊梁式”構架體系,一是“穿斗式”構架體系。“穿斗式”構架體系,是由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穿若干枋聯(lián)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視穿枋多少而定。常用的有三檁三柱一穿,五檁五柱二穿,七檁七柱三穿,九檁九柱四穿,十一檁十一柱五穿等幾種。這種結構形式在中國南方的民居上采用較普遍。“疊梁式”構架體系,即是在建筑基座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柱上再置短梁,短梁上又立短柱,如此疊架,甚至屋脊;并在梁端架檁,檁間架椽,形成疊梁式構架。構架的大小以檁的根數(shù)或椽跨即步架的多少為標準,如最小的兩坡屋頂,它的構架大小可以用三檁或兩步架來表示;最大的兩坡屋頂,它的構架大小可以用多至十一檁或十步架來表示。這種結構形式在中國應用很廣,特別是北方的建筑大多采用這種形式。

榫卯和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中具有最顯著特征的部分。所謂榫卯,就是小于構件斷面的凸出部分;所謂卯,就是構件上的開口或穿眼。中國古建筑的主要構件就是利用這種榫卯嚴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斗拱是用短小的木塊、木枋組成的懸挑結構,它主要起支撐屋頂出檐和減少室內大梁跨度的作用。一般地說,方形的木塊叫做斗,短形的短木叫做拱,斜置的長木枋叫做昂。斗是用以固定上下兩層或拱昂的構件。拱起前后懸挑和左右拉接的作用。昂起前后懸挑的杠桿作用。斗、拱、昂因在整組斗拱中所處的部位不同,它們的名稱也不一樣。一般可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兩大部分。其中,位于柱頭上的稱為柱頭科或柱頭鋪作;位于兩柱之間枋上的稱做平身科或補間鋪作;位于轉角柱頭上的稱為角科或轉角鋪作。斗拱的大小和出跳的層數(shù)成正比,層數(shù)越多,斗拱越大,等級也越高。斗拱從形狀到組合經過藝術處理之后,不僅成為從屋頂向檐柱過渡的重要形式,而且使整個建筑增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

木構建筑的上部,主要指屋頂部分。屋頂是中國古建筑的冠冕。很早以來,為防止雨水淋濕版筑墻,屋頂多采用較大出檐。但因出檐過深,妨礙室內的采光,所以從漢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狀。后來,又采用屋角反翅和屋面舉折的結構做法,因而屋頂出現(xiàn)了式樣繁多的藝術形象。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和攢尖等形式,后來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丁字脊、十字脊、拱卷頂、盔頂、盤頂、圓頂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演化而成的各種復雜的藝術形體。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