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上海世博園展示區(qū),人們對著一幅形體修長、圓潤飄逸的書法作品驚嘆不已:“這是哪種字體?以前從來沒見過!”媒體也競相把鏡頭對準了創(chuàng)作者——學者、書法家馬歌東教授。
頭發(fā)灰白、略顯疲憊的馬歌東依然淡定:“這是馬氏中山篆,是我根據(jù)河北省平山縣出土的2 300多年前的古中山國銘文創(chuàng)補的字體!
恰如粲然耀亮的閃電,這種新字體引起的震撼前所未有:媒體紛紛報道,專家們稱其“金招玉式,美不勝收”,“精妙構(gòu)圖,下筆如劍,精氣凝于筆端,神法劍入紙背”,是古文字學和書法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為此精研26年,幾乎耗盡了全部心力的馬歌東卻無暇停留,完成了一場遷延已久的手術(shù)后,他在病床上又開始了“書譜”的修訂。
一
1944年農(nóng)歷 5月5日 ,馬歌東出生在河南開封。祖父馬振波是當?shù)匚幕耍?7歲中舉,素工聲韻,多有著述,后任省文史館館員。父親馬可仲曾就讀上海美專,尤擅國畫。上小學時,馬歌東總能看到祖父讀書吟詠、改刪舊稿,書房擺滿了線裝《佩文韻府》《資治通鑒》及李杜詩集等典籍。浸潤在醇厚濃郁的古典文化氛圍中,他吸納著先賢智慧,早早就開始追尋詩意人生。
1981年,馬歌東在西安留校任教,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撰寫論文,嶄露頭角。然而,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個古老學科研究多年,如果不能開拓新領域、采用新方法,勢必陷入困境。
偶然一次機會,馬歌東遇到了日本漢詩,也就是日本人寫的中國古典式詩歌作品。仿佛是命定的宿緣,“我與漢詩相互選中,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也出自我心靈深處朝圣的本能。”他自學日語,五年苦讀,終能流利地落筆成章。
1987年春,馬歌東赴日本福井大學講學。當時國內(nèi)罕見的《詩集日本漢詩》二十卷本讓他眼界大開,原來日本“曾經(jīng)有過一個龐大的不能消失的漢詩創(chuàng)作群體和一段輝煌的漢詩興盛史。這是一片被冷落已久的荒原,它深蘊著世界文明發(fā)展史的奇跡”。他不顧一切地撲了上去,確立了日本漢詩溯源比較課題。十數(shù)年如一日的翻檢,書斷線、卷墜頁已是常事,甚至不得不“孤芳自賞,我行我素”,面對不合時宜的窘迫。
2004年1月,專著問世,被譽為“當今研究日本漢詩最為全面、精致之作”。國內(nèi)專家贊嘆他“耐住了寂寞,越過了坎坷”,日本學者感念他“把日本漢詩介紹到了漢詩的故鄉(xiāng)”。
二
創(chuàng)補“馬氏中山篆”新字,則是馬歌東人生的另一個高峰。
創(chuàng)補新字,關鍵在于科學嚴謹。馬歌東確立了三原則,即符合古文字結(jié)構(gòu)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古文資料依據(jù),遵循約定俗成法則。他參照“中山三器”銘文特征,確定了414個基準字,結(jié)合傳統(tǒng)“六書”字體結(jié)構(gòu),利用《說文解字》《古文字類編》《金文編》等十余部文獻,一筆一畫地摳。有時本已反復考證,卻又被新發(fā)現(xiàn)的“鐵證”推翻,一些字甚至經(jīng)過幾年摸索才能確定下來。
創(chuàng)補新字的過程猶如“補天”,是對人耐力極限的考驗。整日埋首書堆,常常是對面小學的陡然寂靜提醒他又過去了一星期。馬歌東就這樣按跡循蹤,反復斟酌,創(chuàng)作出了5 000余字,命名為“馬氏中山篆”。2008年年底,收錄40余幅書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集”先行出版。更為精審繁難的“書譜”四易其稿,即將面世。湮沒了2 300余年的中山篆書重見天日,由此正式邁入書法藝術(shù)殿堂。
“夫妻共硯,人生一幸!”夫人張芳謙和沉靜,志趣高雅,有著精湛的書法才藝,被譽為“海棠人物”。他們夫妻“既是知音,亦是諍友”,生活中相濡以沫,工作上苛刻挑剔。如今,孩子們事業(yè)有成,他們的二人世界溫馨淡定。張芳回憶,“先生常伏案于北屋窗下,我涂鴉在南屋陽臺,合作時兩人聚首中間的書房。每天的‘課間休息’,我們或在小客廳打康樂球,或下到頤養(yǎng)著我們的小花圃里蒔花弄草”。
馬歌東說:真正的學者不能“安分守己”,我崇尚“自討苦吃”的人生。
(有刪改)
2.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nbsp; )(5分)
A.馬歌東取得的成就與他受到的家庭熏陶有莫大關系,尤其是祖父教導了他古典文化,為他以后的從教、研究打好了基礎。
B.在學術(shù)上馬歌東有著敏感的發(fā)現(xiàn):中國古典文學這個古老學科研究多年,如果不能開拓新領域、采用新方法,勢必陷入困境。
C.“我與漢詩相互選中,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也出自我心靈深處朝圣的本能!币虼,馬歌東與漢詩有著命定的宿緣。
D.確定了漢詩研究的方向,馬歌東十數(shù)年如一日地鉆研、探究。功夫不負有心人,馬歌東在這一領域終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E.創(chuàng)補“馬氏中山篆”新字,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但馬歌東經(jīng)受住了考驗,歷經(jīng)坎坷,使湮沒了2 300余年的中山篆書重見天日。
3.馬歌東做了哪些“自討苦吃”的事?具體吃了哪些苦?(4分)
4.馬歌東不“安分守己”崇尚“自討苦吃”的人生,對此你有什么看法?(6分)
參考答案:
2.AC
3.(1)從事日本漢詩研究。①他自學日語,五年苦讀,終能流利地落筆成章。②漢詩研究是冷落已久的荒原,需耐得住寂寞,進行十數(shù)年如一日的翻檢。③甚至不得不“孤芳自賞,我行我素”,面對不合時宜的窘迫。(2)創(chuàng)補“馬氏中山篆”新字。①確定基準字時,參考各種資料,一筆一畫地摳。②有時本已反復考證,卻又被新發(fā)現(xiàn)的“鐵證”推翻,一些字甚至經(jīng)過幾年摸索才能確定下來。③創(chuàng)補新字的過程猶如“補天”,是對人耐力極限的考驗。
4.馬歌東是頗有成就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卻轉(zhuǎn)而從事日本漢詩研究20余年;他可以選擇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卻投入極大的熱情與精力去創(chuàng)補2300余年前的一種古老文字。他這種不“安分守己”,崇尚“自討苦吃”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此外,馬歌東的事跡還啟示我們:在生活中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在學術(shù)上更要積極開拓新領域、采用新方法,使自己活起來,使工作活起來。選擇“自討苦吃”的人生,認準學習的方向,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考驗、打擊,最后一定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