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

論語高考探究題整理(共23題)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論語為高考必考題,以下是高考論語專題復(fù)習(xí)整理的23個論語探究小題及答案。

(一)結(jié)合日常生活,說說中庸之道的作用。

(二)說說你對孔子因材施教的體會。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態(tài)度,跟他的政治傾向有什么關(guān)系?你如何評價這種主張?

(四)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

(五)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釋為“各得其分”(不同等級的人各自得到應(yīng)該得到的部分),你認為有沒有道理?這和《說文解字》“均,平”的解釋矛盾嗎?

(六)你認為孔子說的“政”和“德”、“刑”和“禮”主要區(qū)別在哪里?

(七)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guān)系?試結(jié)合“克己復(fù)禮”相關(guān)章節(jié),談?wù)勀愕睦斫狻?/P>

(八)宋儒說克己復(fù)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九)對陳成子弒君一事,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fù)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

(十)你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十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3.22章),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持天下一統(tǒng)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

(十二)同是主張相愛,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chǔ)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的主張和孔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十三)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貧樂道的思想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云”的比喻義?

(十四)“鄙夫可與事君”章,“夫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釋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認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論語精義》引呂氏曰:“憚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無厭,故既得而患失。”你對這句話有沒有新的理解?請聯(lián)系實際作簡要陳述。

(十五)5.17章“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對象有兩說:一說指晏子,一說指晏子所交之人。請聯(lián)系4.26“事君數(shù)”章和12.23“子貢問友”章,分析一下哪種說法更為合理。

(十六)結(jié)合實際,說說你認為“周而不比”都應(yīng)該有哪些表現(xiàn)。

(十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內(nèi)涵深邃,充滿哲學(xué)智慧。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十八)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習(xí)相遠”,一方面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什么矛盾?從孔子的整個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哪種觀點?

(十九)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想法深表贊同?

(二十)曾點對暮春出游的描繪,色調(diào)明麗,情緒歡快,生趣盎然,試想象具體情景,說說你的感受。

(二十一)《沂水春風(fēng)》既記言談,又傳神情,既寫出了不同人物的風(fēng)貌,又點染出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氣氛。試對此作簡要分析。

(二十二)“中庸”“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什么?有人把這種主張看作“折中主義”,你認為符合實際嗎?

(二十三)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查看更多論語 高考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