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說中對筷子的描寫
在中國古典小說里,筷子的身影時現(xiàn),小說家常借它來達(dá)到刻畫的人物性格的目的。
據(jù)《秦饌古今談》及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載:
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將手中的金箸賜給宰相宋璟,這位宰相受寵若驚,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見狀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贊揚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樣耿直。而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事上拒不從父皇之命,以折斷筷子表示寧死不屈的決心。
《三國演義》中,筷子又成為羅貫中筆下的精采一筆。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意識到曹操的真實用意,趕忙巧借驚雷響聲,佯裝害怕將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個胸?zé)o大志的庸人,從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
曹雪芹的《紅樓夢》有“烏木三鑲銀箸”,又有“四楞象牙金筷子”出現(xiàn)在大觀園的餐桌上�!都t夢夢》第四十回中寫道:
“鳳姐手里拿著西洋布手巾,裹烏木鑲嵌銀筷,按席擺下。”
由此可見賈府的榮華富貴。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第四回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范進中舉不久,喪母守孝。恰在這時湯知縣請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還配有“銀鑲杯箸”。范進卻退前縮后不肯入席。湯知縣不解其故,經(jīng)張靜齋點拔,“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但范進仍不進餐,再換上一雙白色竹筷,“居喪盡禮”的范單人才用之在燕窩里撿了個大蝦圓子送進嘴里。
原來,在這個裝腔作勢的守孝單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葷腥有礙“孝道”反倒是無關(guān)緊要的。通過這段不動聲色“換箸進食”的描寫,小說作者以辛辣的筆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滿口“詩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實都是蠅營狗茍的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