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七年級下冊語文

《社戲》之信筆品言

[移動版] 作者:魯修賢

《社戲》之信筆品言

《社戲》,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寫看社戲的經過,通過簡單的情節(jié),為我們展現了熱情的伙伴,淳樸的鄉(xiāng)民,迷人的夜景,難忘的經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熱情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一、學寫作

1.借題發(fā)揮  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并非專寫看戲,而是敘述“我”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生動有趣,形象表現了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魯迅小時有長媽媽給他講故事,閏土父親教他捕鳥,深受勞動人民的啟發(fā)和教育,了解農民的痛苦生活,所以寫《社戲》也就是要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表現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線索清楚  小說以到趙莊看社戲為線索,串起看戲前(1-3段)、看戲中(4—30段)、看戲后(31—40段)的一系列的人與事、情和景,景色美、童趣美、人性美的內容都是圍繞看社戲這一活動展開的,小伙伴們的形象,天真、活潑、善良、可愛的性格在看戲的過程中得到了展示。如果沒有看社戲的經歷,恐怕也就沒有偷豆吃的快樂,也就沒有機會看見洋溢著豆麥蘊藻之香的鄉(xiāng)間夜景了。

3.順序明白  除了第2段是插敘外,其他都按時間順序記敘。照習慣母親“夏間”該回平橋村去省親,但由于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回去住幾天。這個開頭必要地交代了所記事情的時間、地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小時候每年都跟了母親回去,那么文中所記是其中哪一年的事呢?第5段告知,那是“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樣,我們就曉得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了。

4.巧伏善托  “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同時簡寫的一些“趣事”,甚或“我”急于看戲的心情及其所產生的誤認,均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去看戲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則為返回時幾個夜?jié)O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里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伏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所特有的清新優(yōu)美的圖景,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松、愉快、興奮的心情,使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從趙莊歸來,“看戲”的經過本已寫完,而繼續(xù)寫六一公公送豆,顯然在起襯托作用。

5.詳略映襯  課文所記的中心事件,如標題所示,是社戲,因此,第二部分的四個層次,包括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以及看社戲后歸航,大致上都是詳寫;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大致上則是簡略帶過。說“大致上”,是因為詳略之間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詳寫中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絕不是都作籠統(tǒng)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xiāng)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

6.立體摹景  一是多側面,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視覺(有形:“起伏的群山”,“一叢松柏林”;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聽覺(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嗅覺(有味:豆麥的清香)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二是多層次,景物的空間位置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如:初到趙莊寫戲臺由遠而近,回去時又由近而遠,表現出“我”初到時的新鮮興奮感和離去時的依戀感。    7.筆法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層就寫了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有了大船也不能去看戲,母親為難,外祖母氣惱,直到雙喜打了保票,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于得到解決!拔摇痹诤酱タ磻蛲局性选八砂亓帧闭`認為趙莊,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同樣構成了情節(jié)的文氣搖曳。

8.生動刻畫  小說情節(jié)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六一公公寬厚熱誠,阿發(fā)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尤以雙喜為最:看戲前,大悟似地提議, “寫包票”, “拔前篙”;看戲時,介紹鐵頭老生,當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時又馬上安慰“我”;看戲后,偷阿發(fā)家的羅漢豆,用八公公的鹽和柴,等等事情表明,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頗有號召力和組織能力的少年領袖。

9.前后照應  去趙莊看戲,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再者,因應著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因應第一部分濃墨重彩的民風,寫出了看戲次日的情形,尤其是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

10.抑揚尾聲  寫六一公公送豆,是拿六一公公的豆與“昨夜”的豆相比較,雖然六一公公的豆是“粒粒經過挑選的”,只有“不識好歹的人”才說“比不上別人的”,但“我”卻以為“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從而突出了“偷豆”的情趣,進一步說明那些偷豆的小朋友是多么值得懷念。故事從而產生“余音繞梁”,使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這樣用白描手法抒寫故事余波的結尾是十分出色的。

二、學語言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優(yōu)美而有表現力量!  ◆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   平橋村近海臨河,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皹吠痢敝杏袠肥,這里的生活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羧欢覀兪桥笥眩词古级臭[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小村人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著趙莊演戲的日子。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

◆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fā)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運用一系列準確的動詞(“拔”“點”“磕”“退”“上”“架”),對少年朋友的開船撐船的動作進行傳神的描繪,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劃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為詳細,表現小伙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聰明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翱摹 不能換成“碰”,因為“碰”是很重的動作,用力過猛,“磕”說明小伙伴們撐船用力適度,動作熟練輕巧,很能干。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優(yōu)美清麗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抓住了景物特征,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入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yōu)美的“水鄉(xiāng)月夜圖”,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半鼥V”原來是形容詞,現在在句子里作動詞。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這樣比擬形象真切,以動寫景,突出了船行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句中用“徑奔”“拔”“點退”“回轉”和“駕”這么一串動詞,再一次生動地寫出了江南水鄉(xiāng)少年在勞動中練就的一身駕船本領;這些動詞再配合著“踴躍”一詞,又反映出大家了卻了看社戲的心愿后的滿足感,全都想著快快回家了。

◆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寫回望戲臺時的那種感受,飄渺得象仙境,其實是一種依依不舍感情的流露。

◆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這一句也是表現少年們駕船技能的,“航船”像條“大白魚”, 比喻新奇,有水鄉(xiāng)特色,加上個“躥”字,形象感很強,充滿神話色彩;“老漁夫”“喝采”也是從側面來表現船行得快。

◆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币宦暣饝,大家便散開在阿發(fā)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偷”中凝結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的特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阿發(fā)在地里“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大家在阿發(fā)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半p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愿惹起阿發(fā)的娘哭罵、氣惱,表現了農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偷豆也有分寸。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壞了不少!蔽姨ь^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還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还匆娢,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庇谑菍ξ艺f,“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看得出來,六一公公對孩子們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還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迅哥兒夸獎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為細心播種、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這么高興,這正是勞動者淳樸本質的表現。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那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是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夜間,伙伴們歡聚在一起吃的,覺得新奇、刺激;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F在環(huán)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拔摇敝再澝浪,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群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贊美豆和戲,正是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表明“我”難忘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表明“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勞動人民內心深處一些閃光的品質,如淳善、直率、質樸等。在魯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戲、好豆”已經成為某種生命形態(tài)和境界的象征,那么舒展、自由,那么沉靜而柔和,那么和諧而充滿情趣。

`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