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諧的世界,需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資源.而不同文化所包含的諸多
相似元素,早已為今天的對話提供了基礎(chǔ)。正如學(xué)者們曾經(jīng)追索過的,孔夫子所
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許多文
明中都可以找到共通的表述.
比如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有言:“你自己不想經(jīng)受的事,不要對別人做;
你自己向往苛求的事,也該希望別人得到.”
釋迦牟尼同樣“以己比人”,他說, “我如是,彼亦如是,彼如是,我亦如
是:故不殺人,亦不使人殺人”。
基督教主張“愛鄰如己”“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他們”。
伊斯蘭教也強調(diào)“你自己喜歡什么,你就該稀罕別人得什么,你自己覺得什么是
痛苦,你就該想到對別的所有人來說它也是痛苦”.
一言以蔽之,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聲音,有同聽焉;目之于色,有
同美焉。不同的文明歷千年而不泯,必有其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寓含其間的,是
人類所渴望的正義、公平、自由等基本價值。
一千和諧的世界,可以表征于同嗜、同聽、同美;而一個和諧的世界之所以然,
卻又恰恰是存在差異和不同,因此古希臘哲學(xué)家赫拉克里特有“不同產(chǎn)生和諧”
之說,中國的先賢先哲們也有相同的論述。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孔夫子說
的“和而不同”。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亦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而“不同”之“和”,
還可以表述為“聲一無聽,物一無文”。總之在中國古代賢哲的眼中,失去了多
樣性的世界必將懸死氣沉沉.
中國與西方的認識方式,思維邏輯乃至整體的文化觀念的確存在這樣那樣
的差異和不同。比如,西方人的執(zhí)著,可能椎衍出漸進的認識,進而強調(diào)主體與
窖體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式的灑落,則通向了因融和體悟,論
述對象的本質(zhì)規(guī)定在清晰中往往又帶有某種模糊。但這二者并沒有孰優(yōu)孰劣,孰
是孰非,卻只有因“差異”生發(fā)的“對話”與“啟迪”、從不同導(dǎo)致的互補與和
諧。
在當(dāng)今世界上,和而不同的原則正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任何一種惟我
獨尊的權(quán)力話語、或者任何一種民族主義的狹隘立場,都已經(jīng)無法描述文化共生
第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