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關(guān)于本文第一段內(nèi)容的表達,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李白《橫江詞》第三首由橫江浦聯(lián)想到揚子津,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長江邊上有名的運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詩中很少提到揚子津,是因為當時瓜洲已經(jīng)取代揚子津成為長江邊上的運河渡口了。
C.胡三省雖然是宋元間人,但是讀背誦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已經(jīng)有困難,需要有人來做注解才行。
D.揚子縣謂語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為“揚子”,可能是因為該縣的南部有久已馳名的揚子津。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揚子津是長江邊上的低洼處,并且跟南岸的運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對,而江中正對揚子津處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齊浣遷官潤州之后,把長江南岸的漕路遷徙到京口,又在北岸開鑿了伊婁河,這樣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過揚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處伊婁河的入江處,由于正對著南岸江邊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經(jīng)開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為一個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認為李白詩句“無由達江滸”,是說由于石頭過重,無法用船運到江滸。其實用船運石頭和糧食是一樣的,注家此說不能成立。
7.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南岸從潤州入江的運河渡口來說,揚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則正對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揚子津的東面。
B.齊浣對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達北岸運河渡口的行程縮短了,并減少了覆舟的危險,為航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C.從禮拜《丁督護歌》中的“萬人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開辟京口漕路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禮拜的三首詩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揚子津的歷史變遷,其中《橫江詞》寫作最早,《丁督護歌》則寫作最晚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郭浩宇充道,德順軍隴干人。徽宗時,嘗率百騎抵靈州城下,夏人以千騎追之,浩手斬二騎,以首還。從種師道進筑茸平 ,敵據(jù)塞水源,以渴我?guī),浩率精騎數(shù)百奪之。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流失中左肋,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諸軍從之,
敵遁去,由是知名。累遷中州刺史。欽宗即位,以種師道薦,召對,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歸。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時其半度,可擊也!睍蛻(zhàn)異議,不能用。帝問西事,浩曰:“臣在任已聞警,慮夏人必乘間盜邊,愿選將設(shè)備!币讯茉,取西安州、懷德軍。紹圣開拓之地,復(fù)盡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長安,涇州守臣夏大節(jié)棄城遁,郡人亦降。浩適夜半至郡,所將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還,曰:“為語汝將曰,我郭浩也,欲戰(zhàn)即來決戰(zhàn)!苯鹑怂煲ァ=B興元年,金人破饒風(fēng)嶺,盜梁、洋,入鳳州,攻和尚原。浩適與吳璘往援,斬獲萬計。遷邠州觀察使,徙知興元府。饑民相聚米倉山為亂,浩討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騎十余萬破和尚原,進窺川口,抵殺金平,浩與吳玠大破之。遷彰武軍承宣使。玠按本路提點刑獄宋萬年陰與敵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與浩意不協(xié),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興軍路經(jīng)略使。金州殘弊特甚,戶口無幾,浩招輯流亡,開營田,以其規(guī)置頒示諸路。他軍以匱急仰給朝廷,浩獨積贏錢十萬緡以助戶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請,得以直達。九年,改金、洋、房州節(jié)制。十四年,召見,拜檢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節(jié)選自《宋史 郭浩傳》)
8.對下列句子中隊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 冒:貿(mào)然
B.奮力大呼,得賊乃己 己:停止
C.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 乞:請求
D.時其半度,可擊也。 時:等候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奮勇抗擊金人的一組是
①浩手斬二騎,以首還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將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適與吳璘往援,斬獲萬計
⑤相聚米倉山為亂,浩討平之
⑥浩與吳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0.下了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郭浩有膽有勇,屢立戰(zhàn)功;兆跁r,他抗擊夏人曾以少敵多:跟隨種師道征戰(zhàn),他率領(lǐng)數(shù)百精騎奪回被敵軍占據(jù)的水源,幾次升官后擔(dān)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見識,可惜建議未被采納。欽宗即位后曾照他詢問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戰(zhàn)事,他堅決主戰(zhàn),提出應(yīng)對之策,而朝廷舉措失當,國土蒙受損失。
C 郭浩、吳介共同破敵,郭不同意這一做法,被調(diào)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狀況好轉(zhuǎn)。他初到任時間,金州極度破敗,百姓流亡,經(jīng)治理后積有余錢資助戶部,收到朝廷嘉勉,并給與奏請可以直達的優(yōu)遇
絕密☆啟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學(xué)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語文
第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