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文內(nèi)容包括五個部分,作文材料與要求、試題分析、立意分析、易犯錯誤和評價參考。本文歸類到寫作站寫作指導欄目。" />
材料作文《尋找完美》講評
一、作文材料與要求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老僧為了選拔理想的衣缽傳人而設想了一道非常奇妙的“考題”。他對一胖一瘦兩個得意門生說:“去找一片你們最滿意的樹葉回來。”結(jié)果,胖和尚很快就回來了,遞給老僧一片樹葉,并說:“這一片樹葉雖不完美,但卻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樹葉!倍莺蜕泻芡聿艢w,兩手空空,對老僧說:“我見到的樹葉很多,但沒有一片是完美的,所以沒有一片是我最滿意的! 請以“尋找完美”為題目,自定立意,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少于800字。 要求恰當使用下面提供參考的人物、事件、名句,酌情加1-3分。
二、試題分析
命題仍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提示語,二是作文題目,三是具體的寫作要求,這種題型體現(xiàn)了充分的開放性與一定的限制性有機結(jié)合的命題思路;另外,給定的題目都具有虛實融合的特點。
“尋找”的內(nèi)涵是實在,是“找”的動作行為,是搜索、尋覓,是探求、摸索,是追求、找尋,是過程、經(jīng)歷。
“完美”雖則是形容詞,完備而美好的意思,但指向則是彈性的,關于完備美好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足。提示語中一胖一瘦兩個和尚“尋找”一番后的“話語”也體現(xiàn)出人對“完美”的理解本來就是豐富多采的。
本來命題類作文是有局限的,最大的局限是對主題預設控制力太強,極大地限制了立意的方向,現(xiàn)在通過題中的“虛眼”的設置以及虛實的搭配和呼應,為考生自主立意提供想象的沖擊、經(jīng)驗的召喚和思維的推動。
從提示語較為濃厚的哲學禪宗意味里,也能看出這類題目因其比喻象征的屬性,往往會暗示考生遠離生活的具體實際和社會的具體需求,在蒼白膚淺浮躁的思考下,用比喻掩飾了對對象的正面思考,用排比遮蓋著對問題的細致分析。對社會對人生對自己的思考的含金量,正在所謂生動的語言、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中一點點消退。因此閱卷中重視作文應多些實際的思考。
不難看出,這則材料的不同之處在于蘇格拉底弟子的尋找都是有結(jié)果的(物質(zhì)上看,他們手中實實在在地都有一支麥穗),盡管前兩個弟子都不滿意自己手中的那支麥穗。因為蘇格拉底執(zhí)意讓他的弟子明白,在找尋理想伴侶時,最終選擇的那個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完美的,這就足夠了。
材料中,胖和尚的話也蘊含了這樣的意思:“這一片樹葉雖不完美,但卻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樹葉。”這是個有趣的結(jié)果,尋找完美是在不盡如人意的選擇中結(jié)束的,而胖和尚的話語間卻洋溢著一種“心滿意足”,這又不失是一種“完美”的選擇。也許過程算不上完美,但結(jié)果還算的上完美,而對“完美”的理解就是自己滿意的就是最好的,雖然不一定十全十美。
再看瘦和尚的話,“我見到的樹葉很多,但沒有一片是完美的,所以沒有一片是我最滿意的”,就知道這種人有永不滿足的精神,總是處在不斷追求、不斷尋找的過程中。雖然其拼搏奮進的人生姿態(tài)值得肯定,但要是無果而終,兩手空空的結(jié)局無疑又太過晦暗了,不過,如果能拓展思維,也能找到“完美”。這種人“尋找”的過程和經(jīng)歷是豐富的,而且,正因為永無止境地追尋,可能他所經(jīng)歷的比起其他人也就更多、更豐富,更精彩,也更完整。這不正是過程即完美。
三、立意分析
角度一:在尋找中不斷厘清“完美”的標準,從名人尋找完美的經(jīng)歷中,收獲屬于自己的“完美人生”的啟示(如徐志摩在感情苦悶時遠涉重洋,在賦予他自由精神和理性思維的劍橋,“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康河的柔波里尋覓那寧謐、自由和博愛,“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星光相映里,他尋找到完美的精神田園)。
角度二:以形象化手法敘述中國國人救國救民的坎坷探索,并最終以血淚換來今天的民族發(fā)展道路,尋找完美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完美的過程,不用羨慕歐美,不必心儀韓日,我們幸福的生活就是我們民族革命實踐最完美的結(jié)果。
或從齊王(鄒忌)、唐太宗(魏征)等封建明君虛心納諫、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的角度切入,指出他們在臣子黎民的譏謗勸諫中尋找帝國的強大之路,完美之路,進而引申出尋找完美的過程,就是一點點地把完美實現(xiàn)的過程。
角度三:從斷臂維納斯寫起,選擇邰麗華、史鐵生、霍金、貝多芬、梵高等身有殘疾的人物,寫他們在各自的人生之路上尋找關于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最完美的答案,繼而,從中受到精神的召喚和信心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