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資料" />

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 > 二冊

《蘭亭集序》課文導讀與分析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蘭亭集序》課文導讀

本文選自《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以書法家聞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蓋,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書法相得益彰,輝映千秋,流傳廣遠。

蘭亭,為東晉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水經(jīng)注·浙江水》)。東晉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土族在山水清麗的會稽廣置園田別墅。風景幽絕的蘭亭,就成為王羲之、謝安等名流宴集流連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nèi)史(相當于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余人聚于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與會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各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并作序一篇,記述其事并抒寫內(nèi)心感觸。此序即《蘭亭集序》。

序這種文體,大多用以題贈,或作為著述的前言;本文卻以飽含感情的筆觸,記敘了蘭亭周圍的山水佳勝和宴會的盛況,抒發(fā)了對世事變幻,死生無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觀;但作者在慨嘆“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時,沒有走向消極無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當時盛行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老莊虛無主義哲學觀點,于悲傷感慨中透露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流連珍惜。這種思想認識,在崇尚玄學、老莊思想的東晉時代,還是比較可貴的。

文章寫得清新簡樸,韻味悠長,具有獨特的風格。篇首的敘事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下文引出感慨和議論,低回曲折,寄托深遠,表達得顯而不露,深而不晦。文筆流暢,灑脫,運用了較多的駢句,卻并不拘謹板滯。這是我國古代文學中一篇關于宴游的名作。

《蘭亭集序》課文分析

1、整體感知:

本文的語言特色: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jié)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2、具體分析:

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3、具體分析:

“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nèi)容:

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huán)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

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4、具體分析:

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5、具體分析:

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tǒng)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chǎn)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查看更多蘭亭集序 課文導讀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