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jīng)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jù)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后是贊嘆,最后竟是擊節(jié)拊掌了,他說:“小家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煤脤懓,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jié),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氐郊液笥胗X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于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課文正解】
醉里挑燈畫蜀道
亂世出憤青,治世出詩人。生活于盛唐時的“詩仙”李白,才華橫溢,詩情飄逸。他的詩歌想象豐富而奇特,風格雄健而奔放,色調(diào)瑰瑋而絢麗,語言清新而淡雅。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一語概之: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詩圣”杜甫對其傾服有加,不惜用“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來贊譽他的詩。
《蜀道難》用雄健奔放的筆調(diào)、夸張恣肆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的驚險而奇麗的山川,展示了蜀道之難,彰現(xiàn)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縱橫捭闔的情感。
全詩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詩骨,貫穿始終,一詠三嘆,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
讀《蜀道難》,如從畫廊經(jīng)過一般,既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雄奇畫面撞入眼簾,又有“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的凄婉之聲使人愁腸百轉(zhuǎn),更有“飛湍瀑流,萬壑驚雷”的天籟之音跌宕著心扉,它們那雄奇的意境,那咄咄的氣勢,足以讓人心潮起伏,遐想聯(lián)翩。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詩人高屋建瓴,縱橫想象,將秦蜀之間山高水闊,崇山峻嶺,綿延千里的圖景垂天而掛,令人嘆為觀止!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鉤沉古今,僅用十六個字,便把“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表現(xiàn)了人與自然間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張揚了“人定勝天”的理念。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虛虛實實,亦真亦幻,詩人張開想象的翅膀,將“六條龍拉著的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波濤洶涌的急流為大山所阻而激起無數(shù)的漩渦”的自然神韻剪輯成特寫畫面,巧妙地將神話與瑰麗的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想象成就詩人,詩人先設(shè)想自己沿著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然后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愜意。如同一幅幅蒙太奇的畫面,讓人在虛虛實實中流連忘返,神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