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老百姓的稱呼由于社會階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帶有一定的等級觀念。或因其被虜獲而稱為“黎”“隸”,或因其眾多而稱其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簡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勞役而稱其為“野”“丁”等。名稱很多,有的已消失了,有的仍在使用。
1.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jié)成聯(lián)盟,他們同東夷一起打敗了從南方前來進(jìn)犯的九黎民族,并俘獲了大量的俘虜。這些俘虜便成了炎黃部落的奴隸,被稱為“黎民”。
如《詩經(jīng)·云漢》:“周有黎民,靡有孑遺。”《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2.又稱“黎氓”,《北齊書·顏之推傳》:“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猶曩。”
3.又稱“黎苗”,《后漢書·鄧皇后紀(jì)·毅上安帝書》“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驂,以瞻黎苗。”
4.又稱“黎甿” :唐錢起《錢考功集 ·入送李評事題漳州使幕》:“幕下由來貴無事,佇聞?wù)勑o黎甿。”
5.還有稱“黎烝” 《史記·司馬相如· 封禪書》:“正陽顯見,覺寤黎烝。”
6.又稱“黎首”《千字文》:“愛育黎首,臣服戎羌。”
7.又稱“黎庶”《韓詩外傳》:“黎庶歡樂,衍盈方外。”
8.又稱“黎元”《漢書·谷永傳》:“使天下黎元咸安家樂業(y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哦五百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
9.又稱萌隸(氓隸),“氓”也是古代對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來遷移的居民)的稱呼!对· 氓》:“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
10.又稱“氓隸”。賈誼《過秦論》“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
11.又稱“庶”!蹲髠· 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為庶。”
12.又稱又稱“庶民”,《詩 ·節(jié)南山》:“弗躬弗親,庶民 弗信。”
13.又稱“庶人”,!督虘(zhàn)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 行陣之節(jié)。”
14.又稱“民”,《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15.又稱“草民”“生民”,《孟子·公孫丑》:“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
16.又稱“平民”“小民” 《教戰(zhàn)守策》:“至于農(nóng)夫小民,終歲勤勞而未嘗有病。”
17.又稱 “人民”,《周禮·地官》:“掌建邦之土地,與其人民之?dāng)?shù)。”
18.又稱“民眾”《公羊傳》:“趙穿緣民眾不悅,起弒靈王。”
19.又稱“生靈”,《梁書·張纘傳》:“拯生靈于宇內(nèi)。”
20.又稱“蒼生”,《晉書·王衍傳》:“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者。”
21.又稱“平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怎麼步步行兇,打死這無故平人。”
22.又稱“平頭百姓”,《范進(jìn)中舉》“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
23.我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過去種田的多是窮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種的人。因此又稱“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
24.又稱“小人”,《書· 無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
25.又以“丁口”稱代百姓!洞倏棥罚“里胥滑黠,假此科斂丁口。”百姓大多沒有官職,因而又稱“白身”。高適《送 桂陽孝廉》:“桂陽少年始入秦,數(shù)經(jīng)甲科猶白身。”
26.又稱“白士”《晉書·羊祜傳》:“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滿受責(zé)乎?”
27.又稱“白丁”,指沒有功名的人,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28.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繪,因名“白屋”,后也 代指平民!稘h書·蕭望之傳》:“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
29.又因其穿白色衣服,又以“白衣”代指百姓!妒肥酚·儒林列傳》:“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30.由于平民多穿布衣,因而又用“布衣”代指百姓,《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31.由于我國封建社會編制戶籍以五家為“伍”,因又用“編伍”借代百姓。如張溥《五人墓碑記》:“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
32.又因?yàn)楣糯习傩沾骱谏蚯嗌膸,黔即是黑色,因而?ldquo;黔首”代指百姓。賈誼《過秦論》:“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3.古代君王常常稱自己的臣民叫“子女”,《左傳·僖公 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
34.還有以“赤子”指代子民百姓,如《漢書·龔遂傳》:“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35.還有稱“匹夫”。張溥《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