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的默讀教學——從“有聲”到“無聲”的初始。
編者按:
語文新課標對第一學段的默讀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實踐表明,一年級的學生基本上不會默讀,一般從二年級開始訓練學生默讀,但初學默讀的學生大部分有嘴動并發(fā)出輕聲的現(xiàn)象,這就是小學生默讀能力形成的第一階段——小聲默讀階段,學生在教師的訓練中逐步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比如有老師在教《玲玲的畫》一課中,教師就先讓學生默讀4——6自然段,然后再分角色朗讀,實際上教師安排的這一朗讀之前的默讀環(huán)節(jié)是留給學生靜讀、不受他人影響的獨立行為,沒有潛心的默讀,朗讀也就不會有悟有得。
因此,朗讀之前的默讀是必要的,這其實也是課堂上動靜搭配的有效組合,先靜——靜靜讀思;再動——書聲朗朗,這才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樣做感情朗讀才能成為可能。
又如有老師在《玲玲的畫》中,安排了7、8自然段的默讀,并讓學生帶著有趣的問題“想想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是玲玲受到啟發(fā)后畫出來的?”進行默讀,這個問題讓學生在無聲的默讀時思維積極活躍起來,讓學生把心眼神合用。
不難看出,這兩位教師在二年級就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默讀的訓練,是符合新課標對低年級學生的默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