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國度而自豪。(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②謙虛使人進(jìn)步,驕傲使人落后。
例①用了兩個“英雄”,前一個作“有”的賓語,受“這樣”修飾,指英雄的人;后一個是定語,修飾“國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質(zhì)。另外,例①的“驕傲”是相對英雄說的,又與下文的“自豪”對稱使用,表達(dá)的也是自豪的意思;例②的“驕傲”與“落后”搭配,又與“謙虛”對比使用,表達(dá)的則是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人的意思。這是語境對詞語理解的限制作用。語境對詞語表達(dá)的限制作用突出表現(xiàn)在同義詞語的選擇上。例如:
③我到了自家的門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魯迅《故鄉(xiāng)》)
④3月14日下午兩點(diǎn)三刻,當(dāng)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例③同是寫出來這個動作,母親是“迎著出來”,八歲的孩子則是“飛出”,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不同人物的年齡特征和動作特點(diǎn)。如果說成“我的母親早已出來了,接著八歲的侄兒宏兒也出來了”,語言不僅單調(diào)、呆板,而且不足以表現(xiàn)出宏兒年齡小、動作快、活潑、天真等人物特征。在現(xiàn)代漢語里,“死”有很多種表達(dá)方法,如“去世”“作古”“謝世”“逝世”“離開了人間”“見閻王”“見馬克思”,例④選用“停止思想”,不僅與主語相銜接,語勢順暢,而且突出強(qiáng)調(diào)了馬克思作為思想家具有的“思想”特征。
其次,語境對語言運(yùn)用的限制作用,表現(xiàn)在對句子的理解和組織上。一般的句子都不難理解,但有些句子,離開一定的語境,理解就會遇到困難。例如:
⑤在報攤前,說:“同志,兩份電視報,一份‘北京’,一份‘中國’。”
這句話很好懂,因?yàn)橛?ldquo;在報攤前”這個特定的場合,有“兩份電視報”這個特定的上下文。假如只是孤立地說“一份‘北京’,一份‘中國’”,就很費(fèi)解了。
同樣,語境對句子的組織也有限制作用。比如同樣一個意思,既可以組織成主動句,也可以組織成被動句,組織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呢?就是語境──由語境決定組織成哪種句子效果最好。例如:
⑥黨八股也就是一種洋八股。這洋八股,魯迅早就反對過的。(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受前一句句尾的制約,后一句把賓語提前,組織成了變式句,前后銜接緊密。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