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巖書院聽書
作者:□許鋒
那時很寂靜,我敏感地搜尋著來自古代的學童稚嫩的讀書聲,那時的一些孩子,一定或者坐著、或者站著,在綠樹、泉水、山巖,以及自然的光亮里,朗聲讀書,何等的美好
南方的夏季是難捱的,仿佛很漫長,又沒有風——南方似乎沒有小一點的風,當城市有了風而且令碗口粗的樹們禁不住搖擺乃至攔腰折斷時,十有八九是周遭什么地方起臺風了,臺風是兇猛的,摧枯拉朽的,容易給什么地方造成莫大的災難,城市里因臺風帶來的丁點兒涼意就顯得“奢侈”而且沒有絲毫的“人性”了。
那天到玉巖書院時,卻遇到了雨。起初只是頭頂兵團似的云朵黑壓壓地自遠處挪移而來,心想不好,大約三分鐘的工夫,大雨滂沱,極有力量,砸得雨傘幾乎要破一些洞。我們四處躲藏——在南方,有時一不留神你就成落湯雞了,倒也快樂。
“兵團”很快轉(zhuǎn)移了戰(zhàn)場,頭頂?shù)奶炜栈謴土唆~肚子白,但地熱蒸騰著雨,霧氣夢幻般地飄游;也有稀稀落落的雨珠,或是樹上落下的,或是風送來的,人便感到了些許的涼意,抬頭時,正是書院。
書院在高處,我們在低處。書院的墻基本是墨色的,夾雜著灰白,磚縫里滿是青苔,如滄桑的壯男稠密的胡須。書院是有些歷史的,它的前身為種德庵,又名蘿坑精舍,為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廣州蘿崗進士鐘玉巖所建。因了年代的久遠,它是古樸的,屋舍憑山勢而建,由上下兩進和東西三間組成,依山傍水;因了書香與墨香的熏陶,它又是優(yōu)雅和寧靜的。從山上穿行而下的清泉進入書院時,還是那么清澈、冰涼,似乎與南方的夏季唱著對臺戲,你從泉水的出口處洗心池那里捧一把扔到臉上,水珠如冰粒似的在臉上亂滾,真是愜意。這是沒有污染的泉水,有不少村民或者游客用桶裝水帶回家燒茶,我也用礦泉水瓶裝了一瓶,想回家燒開泡茶,應是十分甘甜。
水流縈繞著書院,滿耳都是叮咚叮咚的水聲,但凡水流經(jīng)過的地方,都是巨石屹峙,形態(tài)各異。一些人隨著進入了書院講學的地方,院前有兩株植于宋代的古松濃蔭蔽日,內(nèi)有不少寫景對聯(lián),有的刻在石壁上,有的懸掛在門廊上,有宋儒朱熹“忠孝廉節(jié)”題字,以及相傳文天祥手書的絕句四首木刻和清代鄭板橋的春、夏、秋、冬四時畫竹刻等。當年郭沫若訪玉巖書院時,也即興題詩:“雪海香潮退,尋跡我到遲。蘿崗半梅樹,書院盡荔枝。”大清官海瑞也曾為蘿崗題寫一副對聯(lián):“石橙泉飛山欲靜;洞門云掩晝多陰”。
我們都是愛好文學的人,小的不過20來歲,年長的已是中年。年齡最大的恐怕是鮑十,他已是在全國很有些名望的作家了,耕耘文學多年,著作頗豐;另有短篇小說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以及電影《櫻桃》。他注視著學堂里側(cè)那塊巨大的滲水的巖石,因了水銹吧,那里已是一片深紅,但仿佛透著精靈的光澤,如一位飽讀詩書的老者注視著我們。
后來,大家都坐在講堂里。那時很寂靜,我敏感地搜尋著來自古代的學童稚嫩的讀書聲,那時的一些孩子,一定或者坐著、或者站著,在綠樹、泉水、山巖,以及自然的光亮里,朗聲讀書,何等的美好。讀累時,在院里嬉鬧、爬樹、玩水,在巖石上刻字、涂鴉,性情平鋪直敘,像極了孩子。
我提議說,以后每兩個月大家都在這里舉辦作家講堂,邀請有名望且博愛于胸的作家講學,月復一月,想必書院的主人必定是欣喜的。大家都附和,鮑十也十分贊許。在有歷史文化意韻的玉巖書院,再有現(xiàn)代的說書人和聽書人,那自是生趣盎然的。鮑十算是第一講,他講文學創(chuàng)作,講文學史;聽書的人提問題,有的深奧、有的幼稚,但都是自由的——正是雨后,空氣清麗,人人怡然自得。
這是南方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