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是指古代的陶器。其主要類型有三種:夾炭黑陶、黑衣陶和細泥薄壁黑陶。其中山東龍山文化的細泥薄壁蛋殼黑陶最具代表性。
細泥薄胎黑陶,在燒窯過程中使用煙熏法,利用滲炭作用,使陶胎中飽含游離的碳,故陶器表里皆呈黑色。
代表著黑陶文化最高水平的蛋殼黑陶是龍山文化最具顯著特征的遺物,故龍山文化也曾
被稱為黑陶文化。蛋殼黑陶的分布范圍較小,僅限于山東東部一帶,西至山西一側(cè),如章丘城子崖、日照兩城鎮(zhèn)和濰坊等地都發(fā)現(xiàn)有細泥薄胎的蛋殼黑陶。
山東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胎壁厚一般僅0.5~l毫米,胎壁最薄處甚至在0_3毫米左右,其表面烏黑,極似烏金釉色,光亮猶如玻璃,因此稱為蛋殼黑陶。其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美譽。蛋殼黑陶的主要產(chǎn)品有弦紋杯、大寬沿高柄杯、大寬沿高柄豆等,蛋殼黑陶胎質(zhì)輕巧,制作精致,造型優(yōu)美,如膠縣三里河出土的一件高20厘米的高柄杯,僅重40克,又如濰坊出土的大寬沿弦紋高柄豆等,其形制有強硬的棱角,強勁的轉(zhuǎn)角,峻拔挺秀,非常規(guī)矩整齊,有些器具鏤空裝飾相當別致,其水平不僅達到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藝術的頂峰,而且在世界新石器時代制陶藝術中也極為罕見。
蛋殼黑陶的燒造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首先把選好的陶土精心淘洗,去除陶土中較粗的顆粒,和成粘度、粗細適度的泥料。接著用快輪制坯,即把泥料放在陶輪上,借其快速轉(zhuǎn)動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制成器形規(guī)整、厚薄均勻、壁薄如紙的陶坯,制坯過程中有時還順手作出幾道凹凸的弦紋,有時把豆、杯的高圈足制成竹節(jié)形或在上面穿鏤孔眼,有時還刻劃各式各樣纖細的紋飾,如三角紋、折線紋、方格紋等,少數(shù)器物還刻有類似后代青銅禮器的云雷紋。最后再用鵝卵石等堅硬光滑的東西在半干的陶坯上進行精工打磨,使器物表面光滑而帶有光澤,然后把精制的陶坯擺入陶窯燒制。我們知道,紅陶是陶窯封閉不嚴,陶土中的鐵元素氧化的結(jié)果;灰陶是在燒成末期嚴密封窯,使鐵元素還原的結(jié)果;而薄壁黑陶則是在燒成末期嚴密封窯,使窯室內(nèi)溫度高達1000℃左右,以使陶器堅硬如瓷,并用煙熏法進行滲炭,使陶器表里皆黑,這樣就燒造出烏黑發(fā)亮、壁薄如紙的蛋殼黑陶。
制作這種薄如蛋殼的精品,不僅需要有長期的豐富經(jīng)驗,還得有相當熟練的技術,這說明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制陶業(yè)已非常專業(yè)化,可能已為某些富有經(jīng)驗的家族所掌握。
(節(jié)選自《古代藝術三百題》)
11下列各項關于“蛋殼黑陶”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在燒窯過程中使用煙熏法,利用滲炭作用,使陶胎中飽含游離的碳,使蛋殼黑陶表里皆呈黑色,形成烏黑發(fā)亮的色澤。
B.山東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胎壁厚一般僅0.5~l毫米,胎壁最薄處甚至在0.3毫米左右,是黑陶的類型中最具代表性的。
C.蛋殼黑陶的分布范圍僅限于山東東部一帶,如章丘城子崖、日照兩城鎮(zhèn)和濰坊等地都發(fā)現(xiàn)有細泥薄胎的蛋殼黑陶。
D.蛋殼黑陶的主要產(chǎn)品有弦紋杯、大寬沿高柄杯、大寬沿高柄豆等,蛋殼黑陶胎質(zhì)輕巧,制作精致,造型優(yōu)美。
12.下列各項不屬于“蛋殼黑陶”燒造過程的一項是( )
A.淘洗精心選好的陶土,去除陶土中較粗的顆粒,和成粘度、粗細適度的泥料。
B.用快速轉(zhuǎn)動的快輪制坯,將放在陶輪上的泥料制成厚薄均勻、壁薄如紙的陶坯。
C.制坯時順手制作幾遭凹凸的弦紋,刻劃各樣纖細的紋飾,以使燒成品具有各種形狀。
D.燒成末期嚴密封窯,使其中的鐵元素還原或氧化,造出壁薄如紙的蛋殼黑陶。
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陶器上多種不同的紋飾是用鵝卵石等堅硬光滑的東西在半干的陶坯上打磨而成的。
B.蛋殼黑陶的主要產(chǎn)品弦紋杯、大寬沿高柄杯、大寬沿高柄豆等,其水平不僅達到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藝術的頂峰,而且在世界新石器時代制陶藝術中也極為罕見。
C.因為龍山文化中最具顯著特征的遺物是蛋殼黑陶,而蛋殼黑陶又代表著黑陶文化的最高水平,所以龍山文化曾被稱為黑陶文化。
D.蛋殼黑陶的制作說明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制陶業(yè)已非常專業(yè)化,當時富有經(jīng)驗的家族已經(jīng)掌握了這種技術。
參考答案:
11. C 12.D 1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