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十三歲,一進門,把書包一丟,就氣呼呼地說“我討厭開校車的馬伯伯,他今天竟然罵我蠢、笨,還連說三次,又打我的頭。”
母親:“你一定惹他生氣了,不然馬伯伯怎么會無緣無故地打你。”
小軍:“誰惹他了?我在跟別人聊天。”
母親:“馬伯伯可是個好人,他可能太累了,火氣大,你們一車調皮的孩子,吵吵鬧鬧,他不煩才怪,我敢說他對你沒有惡意。”
小軍不以為然,大聲喊道:“你就只替他說話,護著外人,而不把我當回事。”說著就氣沖沖地跑出去了。
母親這么說,當然會使孩子生氣啦!孩子受了委曲,若父母再來講他的不是,袒護外人,這對他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孩子由于糾察隊的粗暴、老師的偏心。鄰居的閑話等而和他們發(fā)生爭執(zhí),若父母不替自己子女辯護,反而替這些人說話,找理由,孩子能服氣嗎?
有些父母可能認為幫自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認為只有讓孩子去吃苦頭才是幫助子女做人的好方法,這種想法只會造成子女與父母的疏遠。
父母應像辯護律師一樣做孩子的維護人,辯護律師的職責是依法替被告洗清罪嫌或替他尋找可以減輕的情況,他們只是辯護,絕不鼓動犯罪。父母也應這樣,據(jù)理替孩子辯護,當然不能護短。這樣才能消除孩子的委曲。
對于上例,母親應該表示很體會小軍的心情,如說
“馬伯伯怎么能這么對孩子說話,太使你難堪了。”
“難怪你生氣。”
“這簡直是侮辱。”
孩子聽了,情緒會得到緩和。等他的情緒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乎定后,再做進一步處理,這樣事情才容易解決。要是緊接著對孩子說教,孩子不會接受的。如果對孩子的埋怨立刻加以糾正的話,只會火上加油,把事情弄僵。
再看下例,父親是怎么處理孩子情緒的。
十七歲的小江,因暑假應聘一臨時工作沒成功,非常失望,情緒低落。父親體會孩子很喜歡那分工作,且為了那個工作下了很多功夫去準備。于是說:“真令人失望。”然后說:“沒關系,堅強點,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再繼續(xù)找工作。”
小江聽了,很感安慰,情緒也好了很多,說:“對,我再找工作去,我不信找不到。”
上面那位父親對賀江的事就處理得很好,若他采用下面幾種方式,一定會毫無效果。
①教訓口吻。“你以為找工作這么容易,一找就會找到?別想得那么簡單,起碼要碰十次釘子才可找到工作。我希望你從這次失敗中,受點啟發(fā),凡事要有失敗的準備。”
②輕描淡寫。“不就是一個臨時工作嗎,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值得你這么垂頭喪氣。”
③冷潮熱諷。“看你,做事毛躁,不穩(wěn)重,又不善于和人交際,怎么找得到工作。”
④傷心嘆氣。“有什么辦法呢,只怪我們運氣不好,又沒家世背景。”
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應注意防止上述四種錯誤。對孩子的訴說要耐心聽取,對孩子的情緒要深表同情,并盡量去減輕他們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