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賣羊
梁時有一書生,性癡而微有詞辨,不曾識羊。有人餉其一羝羊,乃繩系項,牽入市賣之。得價不多,頻賣不售。市人知其癡鈍,眾乃以獼猴來換之。
書生既見獼猴,還謂是其舊羊,惟怪其無角,而目頓改。又見獼猴手腳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為獼猴頭上無瘡痕,不可為驗,遂隱忍不言。乃牽獼猴歸家而詠曰:“吾有一奇獸,能肥亦能瘦。向者寧馨膻,今來爾許臭。數(shù)回牽入市,三朝賣不售。頭上失卻皂莢子,面孔即作橘皮皺。
[注釋]:詞辯:辯論的言詞。 寧馨:這樣。 膻( shān):羊肉的氣味。 皂莢子:皂莢樹上結的果實,狀如豆角。
1.羊為什么賣不出去?
2.文中形容這個書生的詞語有哪些?
3.文中的性癡書生代表什么形象?
4.文中多次出現(xiàn)“其“字,都是代詞,指出它的具體意思。
5.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七.1.因為是一只公羊,不能生小羊,所以難以賣出。 2.性癡:癡鈍。 3.代表了某些讀書的人,一心只讀書,不分五谷、牲畜,專鉆牛角尖。 4.惟怪其無角:它。 5.告訴我們,讀書不能只鉆進故紙堆里,還要有一定的實踐活動,積累一些社會經(jīng)驗,不然,會鬧出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