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 > 文言專題 > 文言經(jīng)典 > 正文

獄中上梁王書

獄中上梁王書

[西漢]鄒陽

【作者小傳】鄒陽,齊人,活動于漢文帝、景帝時期。初仕吳王劉濞,因劉濞陰謀叛亂,上書婉諫,吳王不聽,離吳從梁孝王。梁孝王劉武是文帝竇皇后的小兒子,漢景帝的同母弟,有嗣位之意。鄒陽力爭以為不可,羊勝、公孫詭乘隙進讒,鄒陽被捕下獄。他在獄中上書,慷慨陳辭。梁王見書,立即釋放了他。后來漢景帝聽從爰盎進言,立七歲的劉徹為太子。羊勝、公孫詭為梁王獻謀,派人刺殺爰盎。景帝追查兇手,梁王不得不令二人自殺以謝罪。于是對鄒陽敬為上客。鄒陽為梁王求救于景帝寵妃王美人的兄長王長君,請為說情,起了一定的效果。司馬遷贊鄒陽“抗直不撓”;班固評鄒陽“有智略,慷慨不茍合”。   

【題 解】鄒陽被系獄中,身罹殺身之禍,但并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憐,而在上書中繼續(xù)諫諍,字里行間,還很有些“不遜”(司馬遷語),充分顯示了他的“抗直”“不茍合”的性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現(xiàn)。文章歷舉史實,借古喻今,雄辯地揭示了人主沈讒諛則危,任忠信則興的道理。全文善用比喻,富于文采,是漢代散文名篇之一。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1),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2),白虹貫日(3),太子畏之(4);衛(wèi)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5),太白食昴(6),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愿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7),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wèi)先生復(fù)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獻寶(8),楚王誅之(9);李斯竭忠(10),胡亥極刑(11)。是以箕子陽狂(12),接輿避世(13),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聽,毋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14),子胥鴟夷(15),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16)!焙蝿t?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17),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18),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于志,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19),為燕尾生(20);白圭戰(zhàn)亡六城(21),為魏取中山(22)。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23);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司馬喜臏腳于宋(24),卒相中山;范雎拉脅折齒于魏(25),卒為應(yīng)侯(26)。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27),徐衍負石入海(28),不容于世,義不茍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29)。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30),繆公委之以政(31);甯戚飯牛車下(32),桓公任之以國(33)。此二人者,豈素宦于朝,借譽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堅如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34),宋任子冉之計囚墨翟(35)。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于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國(36),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37)。此二國豈系于俗,牽于世,系奇偏之浮辭哉?公聽并觀,垂明當世。故意合則胡越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為仇敵,朱、象、管、蔡是矣(38)。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后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侔(39),而三王易為也(40)。

是以圣王覺寤,捐子之之心(41),而不說田常之賢(42),封比干之后,修孕婦之墓(43),故功業(yè)覆于天下。何則?欲善亡厭也。夫晉文親其讎(44),強伯諸侯;齊桓用其仇(45),而一匡天下。何則?慈仁殷勤,誠加于心,不可以虛辭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46),東弱韓、魏,立強天下,卒車裂之(47)。越用大夫種之謀(48),禽勁吳而伯中國,遂誅其身(49)。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50),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51)。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披心腹,見情素(52),墮肝膽(53),施德厚,終與之窮達,無愛于士,則桀之犬可使呔堯,跖之客可使刺由(54),何況因萬乘之權(quán)(55),假圣王之資乎!然則荊軻湛七族(56),要離燔妻子(57),豈足為大王道哉!

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58)。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囷離奇(59),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60),祗怨結(jié)而不見德;有人先游,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羸,雖蒙堯、舜之術(shù),挾伊、管之辯(61),懷龍逢、比干之意(62),而素無根柢之容,雖竭精神,欲開忠于當世之君,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獨化于陶鈞之上(63),而不牽乎卑辭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64),以信荊軻,而匕首竊發(fā);周文王獵涇渭(65),載呂尚歸(66),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烏集而王(67)。何則?以其能越攣拘之語(68),馳域外之議,獨觀乎昭曠之道也。

今人主沈諂諛之辭,牽帷廧之制(69),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70),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71)。

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私污義,底厲名號者不以利傷行(72)。故里名勝母,曾子不入(73);邑號朝歌(74),墨子回車(75)。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籠于威重之權(quán),脅于位勢之貴,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76),而求親近于左右,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77),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78)!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賈鄒枚路傳》 

臣子聽說忠心不會得不到報答,誠實不會遭到懷疑,臣子曾經(jīng)以為是這樣,卻只不過是空話罷了。從前荊軻仰慕燕太子丹的義氣,以至感動上天出現(xiàn)了白虹橫貫太陽的景象,太子丹卻不放心他;衛(wèi)先生為秦國策劃趁長平之勝滅趙的計劃,上天呈現(xiàn)太白星進入昴宿的吉相,秦昭王卻懷疑他。精誠使天地出現(xiàn)了變異,忠信卻得不到兩位主子的理解,難道不可悲嗎?現(xiàn)在臣子盡忠竭誠,說出全部見解希望你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卻不明白,結(jié)果使我遭到獄吏的審訊,被世人懷疑。這是讓荊軻、衛(wèi)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然不覺悟啊。希望大王深思明察。

從前卞和獻寶,楚王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忠,秦二世處他以極刑。因此箕子裝瘋,接輿隱居,是怕遭受這類禍害啊。希望大王看清卞和、李斯的本心,置楚王、秦二世的偏聽于腦后,不要使臣子被箕子、接輿笑話。臣子聽得比干被開膛破心,伍子胥死后被裹在馬皮囊里扔進錢塘江,臣子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希望大王深思明察,稍加憐惜。

俗話說:“有相處到老還是陌生的,也有停車交談一見如故的。”為什么?關(guān)鍵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用自己的頭交給荊軻來幫助太子丹的事業(yè);王奢離開齊國投奔魏國,親上城樓自殺來退齊軍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并非對齊、秦陌生而對燕、魏有久遠的關(guān)系,他們離開前兩個國家,為后兩個國君效死,是因為行為與志向相合,他們無限地仰慕義氣。因此蘇秦不被天下各國信任,卻為燕國守信而亡;白圭為中山國作戰(zhàn)連失六城,到了魏國卻能為魏攻取中山國。為什么?確實是因為有了君臣間的相知啊。蘇秦做燕相時,有人向燕王說他壞話,燕王按著劍把發(fā)怒,用貴重的馬肉給蘇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國后很顯貴,有人向魏文侯說他壞話,魏文侯賜給白圭夜光璧。為什么?兩個君主兩個臣子,互相敞開心扉、肝膽相照,豈能被不實之辭所改變呢!

所以女子無論美不美,一進了宮都會遭到嫉妒;士無論賢不賢,一入朝廷都會遭到排擠。從前司馬喜在宋國受臏刑,后來到中山國做了相;范雎在魏國被打斷了肋骨敲折了牙齒,后來到秦國卻封為應(yīng)侯。這兩個人,都自信一定會成功的計謀,丟棄拉幫結(jié)派的私情,依仗單槍匹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會受到別人的嫉妒。因此申徒狄自沉雍水漂入黃河,徐衍背負石頭跳進大海,他們與世俗不相容,堅持操守而不肯茍且結(jié)伙在朝廷里改變君主的主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討飯,秦穆公把國政托付給他;甯戚在車下喂牛,齊桓公委任他治國。這兩個人,難道是向來在朝廷里做官,靠了左右親信說好話,然后兩位君主才重用他們的嗎?心相感應(yīng),行動相符合,牢如膠漆,兄弟都不能離間他們,難道眾人的嘴就能迷惑他們嗎?所以偏聽會產(chǎn)生奸邪,獨斷獨行會造成禍患混亂。從前魯國聽信了季孫的壞話趕走了孔子,宋國采用了子冉的詭計囚禁了墨翟。憑孫子、墨翟的口才,還免不了受到讒言諛語的中傷,而魯、宋兩國則陷于危險的境地。為什么?眾人的嘴足以使金子熔化,積年累月的誹謗足以使金子熔化,積年累月的誹謗是以使骨骸銷蝕啊。秦國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稱霸于中原,齊國用了越人子臧而威王、宣王兩代強盛一時。這兩個國家難道受俗見的束縛,被世人所牽制,為奇邪偏頗的不實之辭所左右嗎?聽各種意見,看各個方面,為當時留下一個明智的榜樣。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視為兄弟,由余、子臧就是例子;心意不合就是親骨肉也可以成為仇敵,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例子。現(xiàn)在人主要是真能采取齊國、秦國的明智立場,置宋國、魯國的偏聽偏信于腦后,那么五霸將難以相比,三王也是容易做到的啊。

因此圣明的君王能夠省悟,拋棄子之那種“忠心”,不喜歡田常那種“賢能”,象周武王那樣封賞比干的后人,為遭紂王殘害的孕婦修墓,所以功業(yè)才覆蓋天下。為什么?行善的愿望從不以為夠了。晉文公親近往日的仇人,終于稱霸于諸侯;齊桓公任用過去的敵對者,從而成就一匡天下的霸業(yè)。為什么?慈善仁愛情意懇切,確確實實放在心上,是不能用虛假的言辭來替代的。

至于秦國采用商鞅的變法,東邊削弱韓、魏,頓時強盛于天下,結(jié)果卻把商鞅五馬分尸了。越王采用大夫種的策略,征服了強勁的吳國而稱霸于中原,最后卻逼迫大夫種自殺了。因此孫叔敖三次從楚國離開相位也不后悔,於陵子仲推辭掉三公的聘任去為人澆灌菜園。當今的君主真要能夠去掉驕傲之心,懷著令人愿意報效的誠意,坦露心胸,現(xiàn)出真情,披肝瀝膽,厚施恩德,始終與人同甘苦,待人無所吝惜,那么夏桀的狗也可叫它沖著堯狂吠,盜跖的部下也可以叫他去行刺許由,何況憑著君主的權(quán)勢,借著圣王的地位呢!這樣,那么荊軻滅七族,要離燒死妻子兒女,難道還值得對大王細說嗎?

臣子聽說明月珠、夜光璧,在路上暗中投擲給人,人們沒有不按著劍柄斜看的。為什么?是因為無緣無故來到面前啊。彎木頭、老樹樁,屈曲得怪模怪樣,倒能夠成為君主的用具,是靠了君主身邊的人先給它粉飾一番呀。所以無依無靠來到面前,即使獻出隨侯珠、和氏璧,也只能遭忌結(jié)怨而不會受到好報;有人先說好話,那枯木朽枝也會立下功勛而令人難忘。當今天下平民出身、家境貧窮的士人,即使胸中藏著堯、舜的方略,擁有伊尹、管仲的辯才,懷著關(guān)龍逢、比干的忠誠,可是從來沒有老樹樁子那種粉飾,雖然盡心竭力,想要向當世的君主打開一片忠貞之心,那么君主一定要蹈按著劍柄斜看的覆轍了。這就使平民出身的士人連枯木朽株的待遇也得不到了啊。

因此圣明的君主統(tǒng)治世俗,要有主見象獨自在轉(zhuǎn)盤上制造陶器一樣,而不被討好奉承的話牽著鼻子走,不因眾說紛紜而改變主張。所以秦始皇聽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話,因而相信了荊軻,而暗藏的匕首終于出現(xiàn)了;周文王出獵于涇水渭水之間,得到呂尚同車而回,從而取得了天下。秦輕信左右而滅亡,周因為赤烏降臨而成王。為什么?因為文王能跨越卷舌聱牙的羌族語言,吸收其他方國的議論見解,獨自看到光明正大的道理。

當今君主陷在阿諛奉承的包圍之中,受到妃妾近侍的牽制,使思想不受陳規(guī)拘束的人才與牛馬同槽,這就是鮑焦所以憤世嫉俗的原因。

臣子聽說穿戴著華美服飾進入朝廷的人不用私心去玷污節(jié)操,修身立名的人不為私利去敗壞行止。所以里閭以勝母為名,曾子就不肯進入;都邑以朝歌為名,墨子就回車而行。現(xiàn)在要使天下有遠大氣度的人才受到威重的權(quán)勢的囚禁,受到尊位顯貴的脅迫,轉(zhuǎn)過臉去自壞操行,來侍奉進讒阿諛的小人,而求得親近君主的機會,那么,士人只有隱伏老死在山洞草澤之中罷了,哪會有竭盡忠信投奔君主的人呢!(王維堤) 

【注 釋】

(1)常:通“嘗”,曾經(jīng)。 (2)荊軻:戰(zhàn)國末衛(wèi)人,后入燕國,好讀書擊劍,嗜酒善歌。燕丹:燕太子丹,燕國最后一個君王燕王喜之子。曾在秦國作人質(zhì),逃回燕國后,厚交荊軻,使刺秦王,未成,荊軻身亡。 (3)白虹貫日:古人常以天人感應(yīng)的說法解釋罕見的天文、氣象現(xiàn)象。此指荊軻的精誠感動了上天。貫:穿過。 (4)畏:引申為擔心。荊軻為等候一個友人而拖延了赴秦的行期,太子丹擔心他變卦。 (5)衛(wèi)先生:秦將白起手下的謀士。長平之事:公元前260年,白起大破趙軍于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欲乘勢滅趙,派衛(wèi)先生回秦向昭王要增兵增糧。秦相范雎從中阻撓,害死衛(wèi)先生。 (6)太白:金星。古時認為是戰(zhàn)爭的征兆。昴(mǎo):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據(jù)說它的星象和冀州(包括趙國在內(nèi))的人事有關(guān)。太白食昴,是說太白星侵入了昴星座,象征趙國將遭到軍事失利。 (7)從:聽憑。 (8)玉人:指楚人卞和!俄n非子·和氏》記卞和得璞(蘊玉之石)于楚山,獻楚厲王,厲王令玉匠察看,回說不是玉,就以欺君的罪名斫去卞和左腳;厲王死,武王立。卞和又獻,武王也命玉匠察看,玉匠回說不是玉,又以欺君的罪名斫去卞和右腳。武王死,文王立,卞和抱玉哭于楚山下,三日三夜淚盡泣血,文王聽說,召卞和令玉匠鑿璞,果得寶玉,加工成璧,稱為和氏之璧。按據(jù)《史記·楚世家》,楚國自武王始稱王,武王以前并無厲王。當是《韓非子》誤記。 (9)誅:這里作懲罰解。 (10)李斯:見《諫逐客書》作者簡介。 (11)胡亥:秦二世名,秦始皇次子?v情聲色,不理政事,信任奸臣趙高。趙高誣李斯父子謀反,陷李斯于冤獄,二世不察,腰斬李斯于咸陽市,夷三族。 (12)箕子:商紂王的叔父。見《范雎說秦王》注(21)。陽狂:即佯狂。 (13)接輿:春秋時代楚國隱士,人稱楚狂。見《范雎見秦王》注(21)。 (14)比干:商紂王的叔父,因紂王荒淫,極力勸諫,被紂王剖心而死。 (15)子胥:伍員,字子胥,春秋楚人。被楚平王迫害逃到吳國,吳王闔閭用伍子胥、孫武之計,大破楚軍,占領(lǐng)楚都,稱霸一時。闔閭死,夫差立,敗越后不滅越,又以重兵北伐齊國。子胥力陳吳之患在越,夫差不聽,反信伯嚭讒言,迫使子胥自殺。參見《范雎見秦王》注(16)。鴟夷:馬皮制的袋。伍子胥臨死說:“我死后把我眼睛挖出來掛在吳國東城門上,觀看越寇進滅吳國!狈虿畲笈,用鴟夷盛子胥尸投入錢塘江中。 (16)白頭如新:指有的人相處到老而不相知。傾蓋如故:路遇賢士,停車而談,初交卻一見如故。蓋,車上的帳頂,車停下時車蓋就傾斜。 (17)樊於期:原為秦將,因得罪秦王,逃亡到燕國,受到太子丹禮遇。秦王以千金、萬戶邑懸賞捉拿樊於期。荊軻入秦行刺,建議獻樊於期的頭以取得秦王信任,樊於期知情后,慷慨自刎而死。 (18)王奢:戰(zhàn)國時齊大臣,因得罪齊王,逃到魏國。后來齊伐魏,王奢跑到城墻上對齊將說:“講義氣的人不茍且偷生,我決不為了自己使魏國受牽累!弊载囟馈 (19)蘇秦:戰(zhàn)國時洛陽人,游說六國聯(lián)合抵制秦國,為縱約長,掛六國相印。后秦國利用六國間的矛盾,破壞合縱之約。蘇秦失信于諸國,只有燕國仍信用他。 (20)尾生:《漢書·古今人表》說他名高,魯人。尾生與女子約于橋下,女未至,潮漲,尾生抱橋柱被淹死。古人以他為守信的典范。蘇秦與燕王相約,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齊國去,設(shè)法從內(nèi)部削弱齊國以增強燕國,后來蘇秦為此在齊國死于車裂。這里用尾生來比喻他以生命守信于燕。 (21)白圭:戰(zhàn)國初中山國之將,連失六城,中山國君要治他死罪,他逃到魏國,魏文侯厚待他,于是他助魏攻滅了中山國。 (22)中山:春秋時建,戰(zhàn)國初建都于顧(今河北定縣),魏文侯十七年(前429)滅。 (23)駃騠(jué tí決提):良馬名。 (24)司馬喜:《戰(zhàn)國策·中山策》記載 他三次任中山國相,但未提及他在宋國受臏刑的事。臏:古代肉刑之一,剔除膝蓋骨。(25)范雎:見《范雎說秦王》題解。拉脅折齒:腋下的肋骨和牙齒都被打折。范雎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到齊國,齊襄公聽說范雎口才好,派人送禮金給他,須賈回國后報告魏相,中傷范雎泄密,使范雎遭到笞刑。 (26)卒為應(yīng)侯:范雎入秦為相,封應(yīng)侯,參見《范雎說秦王》。 (27)申徒狄:古代投水自盡的賢人。關(guān)于他的時代,《莊子·外物》、《漢書》注引服虔和《淮南子》高誘注、《太平御覽》引《墨子》佚文、《韓荀子·非十二子》等。三公: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也泛指國王的輔佐。 (52)素:通“愫”,真誠。 (53)墮(huī灰):通“隳”,毀壞,引申為剖開。 (54)跖:春秋末魯國人,相傳他領(lǐng)導奴隸暴動,“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莊子·盜跖》),被誣稱為盜跖。由:許由。相傳堯要讓天下給他,他不受,洗耳于潁水之濱,遁耕于箕山之上。 (55)萬乘:周制天子可擁有兵車萬乘,后以喻稱帝王。 (56)湛(chén辰):通“沉”。湛七族:滅七族。荊軻刺秦王不遂,五年后秦亡燕。滅荊軻七族事史書不傳。 (57)要離:春秋時吳國刺客。他用苦肉計,要公子光斬斷自己的右手,燒死自己妻子兒女,然后逃到吳王僚的兒子慶忌那里,伺機行刺,為公子光效死。 (58)眄(miǎn免):斜視。 (59)輪囷:屈曲貌。 (60)隨珠:即明月之珠。春秋時隨國之侯救活了一條受傷的大蛇,后來大蛇銜來一顆明珠報答他的恩惠。后世稱為隨珠。 (61)伊:伊尹,商湯用為賢相,是滅夏建商的功臣。管:管仲。助齊桓公富國強兵,成為霸主。 (62)龍逢:關(guān)龍逢,夏末賢臣,因忠諫夏桀,被囚殺。 (63)陶鈞:制陶器所用的轉(zhuǎn)輪。比喻造就、創(chuàng)建。 (64)中庶子:官名,掌管諸侯卿大夫庶子之教育管理。蒙嘉:秦王的寵臣。荊軻至秦,先以千金之禮厚賂蒙嘉,由蒙嘉說秦王同意接見荊軻。 (65)周文王獵涇渭:周文王出獵涇水渭水之前占卜,得卦說是“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焙笤谖妓边呌龅搅藚紊。 (66)呂尚:姜姓,字子牙,號太公望。參見《范雎見秦王》注(4)。 (67)用:因為。烏集:烏指赤烏,相傳周之興有赤烏之瑞。見《史記·封禪書》、《墨子·非攻下》。相傳姜姓是炎帝之后,而炎帝以火德王,“烏集”在此象征西伯(周文王)得姜尚。 (68)攣拘之語:卷舌聱牙的話,喻姜尚說的羌族口音的話。 (69)。捍矌ぃ髦稿。廧:同“牆”,指宮牆,喻指近臣。 (70)皁:同“槽”。 (71)鮑焦:春秋時齊國人,厭惡時世污濁,自己采蔬而食。子貢譏諷他:你不受君王傣祿,為什么住在君王的土地上,吃它長出來的蔬菜呢?鮑焦就丟掉蔬菜而餓死。 (72)底厲:同“砥厲”。 (73)曾子:名參,孔子弟子,以純孝著名!痘茨献印ふf山》:“曾子立孝,不過勝母之閭! (74)朝歌:殷代后期都城,在今河南淇縣。 (75)墨子回車:墨子主張“非樂”,不愿進入以“朝歌”為名的城邑。見《淮南子·說山訓》。 (76)諂諛之人:指羊勝、公孫詭一流人。 (77)堀:同窟。藪:草澤。 (78)闕下:宮闕之下,喻指君王。

上一篇:上書諫獵原文、注釋、翻譯與賞析

下一篇:論貴粟疏原文、注釋、翻譯與賞析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09ping    責任編輯:Gaoge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