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頸聯中“抵萬金”是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表現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強烈情感
C尾聯中刻畫了一位憂愁萬分,蒼老頹唐的詩人形象,白發(fā)越來越少、越來越短,簡直連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這首詩是作者中年所寫,充分體現了詩作“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11、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說說詩人是如何抒發(fā)情感的。(3分)
(二)文言文閱讀(共12分)
閱讀文言文,完成12-15題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詞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水尤清冽 冽___(2)卷石底以出 卷 ____(3)崔氏二小生 小生___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心樂之 當余之從師也 B全石以為底 不足為外人道也,
C以其境過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記之而去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15、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刪去,說說你的理由(3分)
三、現代文閱讀,
(一)閱讀下文,完成16-19題(共20分)
有一種輝映叫相信
①陌生人都可以信任嗎?回答的比率相差甚遠,從挪威的65%到巴西的5%左右。世界銀行的史蒂夫·奈克指出的:“信任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在信任度較低的時候,個人和組織在參與經濟交易時會更警惕,因而往往抑制國家經濟。”
②人生或者社會最大的浪費,就是彼此都不相信!知名危機管理專家王微說:“信任也是生產力。”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彼此方便,成本自然下降,工作也越愉快。
③多年前一個朋友的朋友第一次包車去西藏,路過一個小村莊,一個小女孩攔住了他們的車,問他們是不是要路過前面的某個鎮(zhèn)子,司機說“是”,于是那女孩便讓司機帶上給在前方某鎮(zhèn)子打工的哥哥1000元錢,而司機和女孩素不相識。當時我朋友的朋友震驚于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純真,從此愛上西藏。
④想買書,店內卻沒老板,書友可在紙上寫下購書名單,將錢自行放入錢筒中。這成為臺灣“BOOK ANEW”二手書店特色,成為愛書人口耳相傳的誠實書店。27歲的老板認為,“愛書的人素質高,不會偷書”,且書的單價低,轉賣也無法獲利。信任的后果是,書友們一般多塞錢支持他。書店辦得越來越好。
⑤商務部曾有個統(tǒng)計,我國企業(yè)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我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在誠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幾乎沒什么成本的情況下,違約、造假、欺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這兩年,紅木古典家具市場低迷,雪上加霜的是,我的一個朋友,被遵化的一個生意伙伴“拖欠”380萬貨款,其實是賴賬,朋友是在醉的時候跟我說,他知道,在這個騙子橫行的年代,被騙是多么丟人。
⑥這就是信的代價。血淋淋、活生生的代價。沒有信任,人是真的孤單!
⑦信,一個字,好貴重;如果變成兩個字“相信”——互相信任,人生即可輕盈。世界最幸福國家挪威,年度人均GDP高達5.3萬美元,為世界最高水平。74%的挪威人都表示其他人值得信任,這個比例為各國之最。
⑧信,是沒有被污染的初心是天光,它有一種輝映,叫相信,彼此互信。紐約市的一個流浪漢Valentine,在路上向一個企業(yè)高管Harris女士乞討。Harris女士拿出自己的信用卡讓他去買點東西,并等他回來還卡。流浪漢并沒有逃之夭夭,很快把卡還給了這位慷慨的女士。流浪漢事后說,“她相信了我,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永遠不會!”
⑨1984年的一天,一個66歲老頭在華爾街穿著裙子和褲襪扭動腰肢翩翩起舞,惹得眾人狂笑。他不是瘋子,他正是剛和員工打賭輸了的沃爾瑪創(chuàng)始人老沃爾頓,他告訴人們,老板更應信守承諾。
⑩要彼此相信,得從自己守信開始。信任,是所有關系的基礎,無論經商還是待人接物?
16、選文中作者闡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4分)
17、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選擇一種論證方法,結合本文具體內容簡要分析其作用。(6分)
18、結合選文,說說第9段劃線句在表達上的作用(4分)
19、閱讀下面的鏈接材料并回答問題(6分)
“老人倒地扶不扶”和“困窘者街頭求助幫不幫”等問題,社會上對此爭論激烈。
肯定方認為,應該“扶”“助”。據有關機構調查,老人倒地訛詐的現象極少,“不扶”“不助”違背文明社會“扶弱濟困”的公德,“不扶”已造成的許多不良后果,也拷問著社會的良知。
否定方也有“不扶”“不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