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中考試卷

2015年廣西崇左市中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1609541375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2)__________________,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3)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趙師秀《約客》)

(4)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5)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一詩中,飽含國家動蕩之憂及老大傷悲落寞情懷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表達(dá)作者因朋友返京而無限惆悵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現(xiàn)代文閱讀(20分)

(二)母親的“戒指”(10分)

黃健

①母親一輩子都沒戴過首飾。六十大壽那天,我給她買了一枚金戒指。當(dāng)我把戒指給母親戴上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在母親的手指上,依然還戴著那枚磨得發(fā)亮的頂針。在歲月的打磨下,母親的手越來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頂針依舊锃亮。

②看著這枚泛著光澤的頂針,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從我記事起,母親的手上就一直戴著這枚頂針,那是姥姥送給母親的陪嫁品。那枚頂針是黃銅做的,環(huán)圈有兩枚戒指那么寬,里圈刻有細(xì)小的梅花圖案,外圈布滿密密匝匝的小窩點。

③頂針是用來做針線活的必備工具。在村里,母親是做針線活的好手,我小時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親親手做的。每當(dāng)農(nóng)閑的時候,母親會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舊衣服整理出來,小心地拆成一塊塊布片,再找一塊葦席或者門板,把漿洗過的布塊一層層地糊上,等曬干后揭下來,就成了做“千層底”的原材料。

④緊接著,母親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樣的鞋樣。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樣,將大塊的布料剪成同樣大小的幾塊,幾層摞起來,再用嶄新的白棉布上下蓋面、嵌邊,最后用納鞋線密密地縫上,一雙結(jié)實的鞋墊就做好了。

⑤母親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黃的燈光下,母親戴著頂針,引著長長的納鞋線端坐燈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時代最熟悉的畫面。納鞋底的時候,母親先用縫衣針在鞋底找準(zhǔn)位置用力扎進去,再用頂針把縫衣針用力頂過鞋底,實在頂不動了,就用鉗子往外拔。為了結(jié)實,每穿過一針,母親都要用手把納鞋線拽住狠狠勒緊。一雙鞋底納下來,母親的手指上全是道道傷痕。

⑥在異鄉(xiāng)讀書的幾年,我經(jīng)常會收到母親寄來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幾雙布鞋?粗羌(xì)密均勻的針腳,我總會想起母親那雙粗糙的手和那枚頂針! 

⑦后來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親每年還要為我們做幾雙鞋。我曾勸母親不要再這么辛苦了,母親卻總是說:“趁著眼睛還勉強能使,再搶給你們做幾雙鞋,說不定哪天就做不動了。”

⑧“你快來幫幫忙,把媽的頂針取下來。”妻子的喊話,打斷了我的思緒。妻子試圖將頂針從母親的手上摘下來,但因為長年累月的辛勞,手指關(guān)節(jié)已經(jīng)變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摘下來。母親擺擺手,笑著對我們說:“傻孩子,還是把戒指放起來吧,莊稼人戴它干嘛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還要礙手。還是戴著頂針好,我還想再給你們多做幾雙鞋呢。”

⑨我猛然領(lǐng)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思維與智慧》,有刪改)

18.第①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⑤段描寫母親一系列納鞋底的動作,請找出來并說說其表達(dá)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全文運用了什么敘述方式(記敘順序),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據(jù)文意,用一句話把結(jié)尾補充完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話說“敢讀書”(10分)

趙暢

①作家王蒙說過,要敢讀書,敢讀自己不完全能夠把握的書,不要老讀比你智商還低的作者的書。此番話語,頗耐人尋味。

②為何言“敢讀”?是因為這些書對于讀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夠把握的書”。既然“不完全能夠把握”,心里難免會擔(dān)心和畏懼。其實,就如孩子學(xué)走路一樣,一開始總會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斷積累,才能漸漸擺脫大人扶助,學(xué)會獨立行走。讀書亦然,如果一直“讀比自己智商還低的作者的書”,不要說難以進步,說不定連原來的那點知識積累和對于世事的悟性老本,也會因之而銷蝕。從這個意義上說,“敢讀書,敢讀自己不完全能夠把握的書”,不啻是一種勇氣的體現(xiàn),亦是一種智慧的表達(dá)。

③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夠把握的書”,要啃下來,就得花工夫。不聚精會神、刻苦鉆研不行,不甘當(dāng)學(xué)生、虛心請教不行,不勇于質(zhì)疑、善于積累不行。“啃”讀的過程,就是科學(xué)讀書、獲得知識的過程。這般“啃”讀,必引導(dǎo)人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獲取知識,并漸漸登上智慧的殿堂。

④歷史學(xué)家陳寅恪認(rèn)為,“曹沖稱象”的故事為假。依據(jù)是當(dāng)時氣候寒冷,孫權(quán)控制的南方已經(jīng)沒有亞洲象,又怎么能進貢給漢室大象?暫且不論結(jié)論正確與否,調(diào)動已有知識并多方求證、作出屬于自己的判斷,堅持這般讀書,不僅會有效地鏈接知識點,逐漸編織一張龐大的知識網(wǎng)絡(luò),還能幫助自己積淀刻苦攻讀所必需的堅忍不拔的品質(zhì)、舉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讀善成的信念。

⑤哲人說過:一個境界低的人,講不出高遠(yuǎn)的話;一個沒有使命感的人,講不出有責(zé)任感的話;一個格局小的人,講不出大氣的話。讀書,就要站在“巨人”中間,去體味“高遠(yuǎn)境界”“責(zé)任使命”“大氣格局”的內(nèi)涵。書籍的“巨人”,正是那些“人類各個時期具有承前啟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結(jié)晶和精神豐碑”。一個人,若能堅持讀經(jīng)典,堅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觀察,思考問題,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