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組為最新部編版課后練習參考答案。
一、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試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這兩篇文章都談到了恐龍滅絕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龍滅絕的原因則成為探討的主題。由此可見作者具有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
二、這兩篇短文都是從某一現象出發(fā),通過分析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得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試任選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示例一】《恐龍無處不有》開篇提出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一觀點,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然后舉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氣候不適合恐龍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徙,得出在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為“板塊構造”理論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的結論。
【示例二】《被壓扁的沙子》開篇提出科學家們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引起讀者對這一曾經主宰過地球的生靈突然滅絕的原因的興趣,然后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于“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希望將來一旦面臨這種事件,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接著從地質學的發(fā)現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
三、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假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這不是能用巧合來解釋的,只能說明它們原來就在一起。
2.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這是俏皮話,但也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fā)生過。作者做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這一研究的現實意義。
3.即非常純的沙子。這一句話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這一句話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奶�,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纳匙印R苍S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yōu)樘�,因為金剛石太珍貴了。此處的幽默也表現了作者思維的活躍。
點撥:回答本題首先一定要讀懂括號前語句的含義,然后再分析括號內語句的含義,最后分析其對前面語句起什么樣的作用。
四、閱讀下面的材料,說說材料中描述的現象與課文中的哪個理論是相聯系的。
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約11034米。海溝是板塊構造活動的杰作。一個板塊向下俯沖到另一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沖帶開始
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這里好像是一個樞紐,一方面海洋板塊的巖石俯沖下去;另一方面大陸板塊翹起來。
這是“板塊構造”理論的一個例證�!犊铸垷o處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闡述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本題的材料,說明了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會在分界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海溝。因此,材料中所描述的現象與課文中“板塊構造”理論是相聯系的。
五、恐龍滅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課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假說,其實還有多種相關的假說。課外搜集整理資料,寫一篇小短文闡述你的認識,并相互交流。
【示例】關于恐龍滅絕原因的觀點有很多,有一種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有一顆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入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恐龍因此滅絕了。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后來,人們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fā)現一個隕星撞擊坑,這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tài)度,因為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么只有恐龍滅絕了。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對于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幾種,比較富于刺激性和戲劇性的“隕星碰撞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于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還有氣候變遷說、物種斗爭說、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被子植物中毒說、酸雨說等。上述這些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但是,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人們進一步探究。
第二組為舊版課后練習。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后練習解題指導
一、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試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
設計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兩篇短文共同涉及的問題,比較分析它們各自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第一篇短文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由此可見作者具有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二、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