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 > 二冊

游褒禪山記課后練習解題指導

[移動版] 作者:人教


三、課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實,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來,“求思”應具備哪些條件?其中哪個條件起決定作用?試查找有關資料,聯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動,寫一篇短論,陳述你的觀點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深入領會第3段的內容,思考“力”“志”“物”三者的關系,體會作者的態(tài)度,并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分析這種態(tài)度給作者的政治改革帶來的影響。

  參考答案:

  古人觀于山川、草木、蟲魚往往有得,是因為“求思之深無不在也”,是他們苦心探索,務求深入的結果。王安石游褒禪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經過所見獲得的啟示。他認為,要觀賞到“非常之觀”,首先要定立志向,因為非常之觀常在險遠,定立了志向,還要有能力、毅力,還要有所憑借和幫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況下半途而廢,會徒然讓人譏訕,也給自己留下無窮遺憾。

  游山如此,個人修養(yǎng)、做學問、干事業(yè)無不如此。在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事情成敗的關鍵往往在于主觀的認識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與他的改革事業(yè)的理想和后來百折不撓的經歷緊密相連。由此,學生可以談志向,談毅力,談機遇,也可以談志、力與客觀條件的聯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觀點,評論王安石的變法的成敗、教訓等。

查看更多游褒禪山記 參考答案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