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tài)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 最先見于何書 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 有什么科學的根據(jù) 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乙
記得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的座右銘是"思考一切".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開中外歷史畫卷,不難發(fā)現(xiàn).大凡有過卓越成就的人,都與"思索"結下不解之緣.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在牛頓提出了天體運動方面的定律之后,經(jīng)過自己反復思索和實驗,終于創(chuàng)立了震驚世界科壇的"狹義相對論".愛迪生在試制電燈的過程中,經(jīng)受了上千次的失敗,終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結晶.很難想象,他在每一次失敗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終還能發(fā)明電燈來造福人類.
《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1.甲文淪證的論點是
乙文論證的論點是 ,兩文論點都含有
的意思;乙文論點還含有 之意.
2.甲,乙兩段文字都采用了 的論證方法;
甲文第二段還先從 面,再從 面進行論證.
3.甲文中加點的"它"指的是 ,"這"指的是
4.甲文第二段中,"懷疑""思索""辨別"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 為什么?
5.請你從自己的生活或讀書實踐中舉一個例子,表明你對"盡信書不如無書"一語的理解.
答案:1.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生活中需要思索;不盲從,不迷信(書本知識或前人的成就);努力探求新知,不斷創(chuàng)新
2.舉例論證(擺事實),道理論…查看近年初中議論文閱讀訓練100則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