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代文閱讀 > 高三語文閱讀試題

張國圣《羅中立:天氣正好 下地干活》高三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

張國圣《羅中立:天氣正好 下地干活》高三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做學生時,他努力“逃離”油畫,卻以巨幅油畫《父親》一夜成名,成為新時期享譽全國的藝術家;做老師時,他毫不猶豫地拒絕“當官”,卻在50歲時被教職工民主推薦為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在61歲時被任命為中國當代藝術院院長;在個性鮮明的藝術界,他的沉著包容能為各方所接受,骨子里卻有著強烈的反叛精神。畫家羅中立的身上似乎糾結著各種矛盾,他卻能一再穿越這些矛盾而獲得成功。

秘訣是什么?他說:“天氣正好,下地干活。”

“創(chuàng)作《父親》,跟我小時候的生活有關。”羅中立說。那時的羅家在重慶市郊,三年困難時期,農村的親戚有人餓死,有人為了幾十公斤玉米就把孩子賣到外地,還有一些親戚為了活命跑到羅中立家,“大家分著喝一碗粥”。

1964年,羅中立考入四川美術學院附中。在附中讀二年級時,來到大巴山深處的一所村小學當美術教員。那時農村還沒有通電,上完課、開完會,天黑就回到土屋里上床睡覺。附中畢業(yè)后,羅中立又回到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后考入四川美術學院。

看到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展覽的通知后,羅中立再次去大巴山尋找靈感。大年三十的傍晚,他看到路邊公共廁所前蹲著一個等著收糞的老農。那天陰雨綿綿,又濕又冷,老農卻一動不動,表情麻木,似乎對舉家團聚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茫然不知。沉淀在腦海中的印記,仿佛被這張木然的臉龐突然揭開。他被自己的靈感刺激得難以自制,興奮得一個勁兒地沖朋友大喊:“我要畫一幅和毛主席像一樣大的畫!”羅中立整整畫了半年,逐漸勾勒出一個老年農民的形象。作品送到北京后,又根據評委吳冠中的建議將作品名字改為《父親》,作為對整整一代人集體形象的描述。1980年12月,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上,《父親》獲得油畫金獎。它成為中國美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羅中立在中國美術界的知名度和不可動搖的位置。“用領袖像的尺寸畫農民,就是要讓神化的、扭曲的歷史回歸本來的軌跡。”羅中立說。

最早從獲獎的喜悅中解脫出來的,是羅中立自己。1981年,羅中立用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完成了自己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吹渣渣》,標志著他在一年內實現了從政治主題到繪畫主題的成功轉型。“《吹渣渣》更多地回到了繪畫本體語言,從這幅作品之后,我的繪畫風格才一路延續(xù)到今天。”羅中立說。

羅中立得到了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公費出國留學的名額。兩年期間,他游覽了歐洲所有的大博物館,參觀和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美術史上著名的原作原著。在盧浮宮,工作人員上班他就去,工作人員下班他才走,就這樣整整臨摹了3個月。在美第奇博物館,羅中立連續(xù)3次去看倫勃朗的展覽,去了就看倫勃朗的兩幅肖像畫。同樣的肖像、同樣的色調、同樣的尺寸,一幅創(chuàng)作于1834年,一幅創(chuàng)作于1864年,時間跨度整整30年。很多人在這兩幅畫前一晃而過,羅中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他知道,正是這慘淡經營與重復“炒冷飯”的30年,造就了倫勃朗這位美術史上的巨匠。

羅中立給自己提了一個問題:一個來自中國的藝術家,應該用什么作品跟西方的藝術家進行交流?“最可行的途徑,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土,回到自己的文化,尋找具有中國精神的當代繪畫的樣式和語言。”他又回到了大巴山,回到了雕塑、石窟、石刻、年畫等民間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之中,尋找和提煉自己的繪畫語言、風格和樣式。

尋找、提煉繪畫語言的緊迫感,催生了羅中立對時間流失的負疚感。他曾經計劃每10年辦一次畫展,眼看預定的畫展臨近,自己卻沒有時間創(chuàng)作,他甚至痛苦得躲進畫室里流淚。羅中立勤奮得讓人驚訝。他隨身帶著速寫本,畫他見到的人和事。就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后,事多會多,哪怕忙到深夜,他也要去畫室。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