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故鄉(xiāng)是浙江溫州樂清,1935年,南懷瑾離開家鄉(xiāng)滿腔熱血地奔赴杭州,去浙江國術館習武。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浙江國術館,獲得武術教官資格。
這時,抗戰(zhàn)烽煙四起。作為一個熱血青年,南懷瑾也想憑借自己的一身武藝去殺敵報國。那時南京已經淪陷,國民黨的臨時陪都在重慶。他毅然辭親遠游入川。后來他謀到了在成都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擔任武術教官和政治指導員的公職。
1943年,南懷瑾結識了袁煥仙,袁老先生乃川北禪宗大德,是一個名重一時的江湖高人。幾次晤談之下,袁煥仙與南懷瑾由忘年之交而成為師生。南懷瑾毅然辭去軍校教官的工作,專心致志跟袁煥仙學佛學禪。
不久,南懷瑾奔赴峨眉山的大坪寺閉關。南懷瑾穿上僧衣三年閉關閱藏,青燈古佛旁日夜苦讀佛家經典,通讀佛教集大成典籍《大藏經》,遂至終生受益無窮。
1949年,南懷瑾沒來得及和家人告別,就匆匆只身買好去臺灣的船票。微不足道的南懷瑾當時孤身一人流落臺灣,身上帶的不是黃金美鈔,而是一大堆笨重的書籍。過了而立之年的他,在這兒所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生存。
窘迫之極的南懷瑾為了生存,一度靠典當衣物維持生計�?呻y得的是他又撿起擱置很久的筆。1955年,在窘困的處境下,南懷瑾完成并出版了他來臺灣的第一本書——《禪海蠡測》。
不久,南懷瑾舉家遷居臺北龍泉街,住在一個菜市場附近。這里環(huán)境更為惡劣,污穢堆積的菜市場臭氣熏天,販夫走卒吵吵嚷嚷地喧囂終日。但南懷瑾身居其中卻充耳不聞。他經常右手執(zhí)筆疾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蹬著搖籃,以防其中的嬰兒哭鬧。如此困頓境遇,南懷瑾仍能安貧樂道,恬淡為樂,在資料極其缺乏的情況下,憑著驚人的記憶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兩部傳世之作。
1963年,位于臺北的中國文化大學聘請南懷瑾擔任教授。南懷瑾不喜歡任何行政職務的牽絆,但又盛情難卻,最后接受了研究院教授的聘書,附加條件是不到學校上課,研究生到他的寓所受教。
隨后,南懷瑾受聘于輔仁大學,他在輔仁大學正式開設了《易經》課程�?墒钦n只開了一年,南懷瑾就主動停止了。原因是他講課太受歡迎,每次上課學生一直擠到窗外,這與一些老師的課形成了強烈對比,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南懷瑾急流勇退。
1966年,聲名鵲起的南懷瑾在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邀請下,到臺灣三軍各駐地巡回演講。有次演講,蔣介石親自到場聆聽,聽后感慨萬千,回臺北后即命令成立“復興中華文化委員會”,蔣介石親任會長,并請南懷瑾主持實際工作。這可謂天賜良機,很多人是求之不得。但南懷瑾卻婉言謝絕了,因為他對蔣氏父子存有固定的看法,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
1969年,南懷瑾不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日趨式微,振臂而起,創(chuàng)立以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為目的的“東西精華協(xié)會”。
1985年7月4日 ,南懷瑾離開居住了三十六年的臺灣,乘機抵達美國。1986年,南懷瑾在華盛頓單獨成立了“東西學院”,致力于東西方文化溝通。
已到古稀之年的南懷瑾,離開故土多年,思鄉(xiāng)之情越來越濃。1988年,南懷瑾移居香港,中共溫州市委書記董朝才等來訪,和他商討關于金溫鐵路的事情。南懷瑾以蒼生為念,為造福桑梓而不避艱險,挺身做了金溫鐵路的催生者。
幾乎與催生金溫鐵路同時,南懷瑾的著作在大陸也開始掀起熱潮。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論語別裁》、《禪與道概論》、《歷史的經驗》。這些著作出版后,立即引起轟動,幾經再版印刷,仍供不應求。次年冬月,上海佛學書局恢復伊始,便推出國內信眾早已盼望的南懷瑾佛學專著——《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一個學佛者的信念》、《楞嚴大義今釋》……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在大陸問世,將大陸“南懷瑾熱”推向了新的高潮。
修鐵路只是南懷瑾畢生的一個愿望,他真正要做的是為子孫后代修一條大道路,這便是修一條心路,一條使中華民族通向希望的心路:重整文化斷層,推動兒童讀經運動。有形的路再難也易修,而修這條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艱苦。
南懷瑾把希望寄予兒童,寄予未來。他以他的號召力吸引了一大批同道,一場轟轟烈烈的兒童讀經運動開始在全球華人社會中推廣。
(節(jié)選自《名人傳記》,有刪改)
相關鏈接:
①南懷瑾(1918—2012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南懷瑾還熱心社會事業(yè),1998年6月11日由他籌資興建的金溫鐵路建成通車。(摘自《南懷瑾全集》)
②南懷瑾語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西方文化的貢獻,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fā)達,這在表面上來看,可以說是幸福;壞,是指人們?yōu)榱松娴母偁幎β担瑸榱藨?zhàn)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欲海的難填而煩惱。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摘自《正義網-檢察日報》)
⑴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南懷瑾空有一身武藝卻不能報效祖國,所以他辭去了軍校教官的工作,轉而專心致志地研究佛法。
B.在家徒四壁,要靠典當衣物維持生計的艱難處境下,南懷瑾完成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禪海蠡測》。
C.南懷瑾講課特別受歡迎,這使得上其他老師的課的學生特別少,也造成了其他老師的不愉快,南懷瑾只好急流勇退。
D.南懷瑾不僅是一個國學大師,致力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和傳承,而且還熱心社會事業(yè),比如籌資興建金溫鐵路。
E.重整文化斷層,推動兒童讀經運動,是南懷瑾要為子孫后代修的一條極為艱巨的心路。
⑵作為一名國學大家,南懷瑾在研究與傳承傳統(tǒng)文化方面做出了哪些貢獻,請簡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何理解“有形的路再難也易修,而修這條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艱巨”這句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南懷瑾這一人物形象,并談談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示?(8分)
參考答案:
⑴選D項3分,選E項2分,選B項1分,選A、C不給分。(A項“他辭去軍校教官的工作”不是因為他不能報效祖國,而是他深受袁煥仙的影響,對軍校教官的工作沒有興趣了,專心致志地學佛學禪;B項《禪海蠡測》是南懷瑾來臺灣完成并出版的第一本書,表述不嚴密;C項“上其他老師的課的學生特別少”與南懷瑾講課特別受歡迎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且“造成了其他老師的不愉快”也不是既成事實,只是南懷瑾的擔心。)
⑵①深入研究佛法,編寫佛學傳世之作。(1分)②在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傳播傳統(tǒng)文化。(1分)③創(chuàng)立以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為目的的“東西精華協(xié)會”。(1分)④成立了致力于東西方文化溝通的“東西學院”。(1分)⑤大量的文化著作在大陸問世。(1分)⑥號召吸引一大批同道在全球華人社會中推廣兒童讀經運動。(1分)
⑶①“有形的路”是實指道路,而“心路”是指重整文化斷層,推動兒童讀經運動。②修“有形的路”只是物質層面、技術層面,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容易的;而重整文化斷層,推動兒童讀經運動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③這句話既表明了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艱難,也表明了南懷瑾致力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愿望與追求。(每點2分,共6分)
⑷①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如文中寫他對國學的不懈研究。②超然物外(安貧樂道)。如在環(huán)境惡劣之地,也能充耳不聞,專心鉆研學問。③不慕名利,不附權勢。如他不喜歡任何行政職務的牽絆;婉言謝絕主持“復興中華文化委員會”的工作。④善為他人著想。如上《易經》課太受歡迎,怕引起其他老師的不愉快,急流勇退。⑤熱心社會事業(yè)。如不避艱險,挺身做了金溫鐵路的催生者。啟示:(略,圍繞人物形象的任何一點和幾點談啟示即可)(人物形象任意答出其中三點即可,每點2分;啟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