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也是冬天。一個骨瘦如柴的女人來到我家門前。
她頭發(fā)蓬亂,臉色蒼黃,穿著一件空蕩蕩的破舊花棉襖,和一條褪色的灰布褲子,手中提著一個白布口袋。她輕輕推開我家虛掩的大門,縮縮瑟瑟地探進(jìn)頭來。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點米,我的孩子餓得直哭!”她沒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紹下去:“我也是大學(xué)畢業(yè)的。哪,你看!彼吨钟蓛(nèi)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證來,“這上面都寫著的,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過她的身份證。那是一個富態(tài)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細(xì)碎的發(fā)鬈,整整齊齊地貼在頭上,淡淡的雙眉,彎在那一雙滿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還盤著一個蝴蝶花扣。
我端詳著那照片的時候,她就一個人絮絮叨叨地講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飽一天,餓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錢,喝稀飯都不夠!孩子們餓得抱著我哭,我只有厚著臉皮出來討點米。我只要米,不要錢,我不是叫花子,我是憑一雙手吃飯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開不了口,我走了好幾家,都說不出口,又退出來了!我怎么到了這一天!”她撩起衣角來拭眼淚。
我將她的口袋裝滿一袋米。她抖動著兩片龜裂的嘴唇說道:“這怎么好意思?您給我這么多!這怎么好意思!謝謝,太太,我不曉得怎么說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著淚背著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見了那個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門前, 我打那兒經(jīng)過。她皺縮得更干更小了!佝僂著背,靠在門框上,臉上已經(jīng)沒有三年前那種羞怯的神情了,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用一種熟練的討乞聲調(diào)高聲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只聽得門內(nèi)當(dāng)啷一響,是金屬落地的聲音,接著是一聲吆喝:“一角錢拿去!走,走,誰叫你進(jìn)來的?你這個女人,原來還自己洗洗衣服賺錢,現(xiàn)在連衣服也不洗了,還是討來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賞一點吧,太太,一角錢買個燒餅都不夠!”“咦,哪有討飯的還討價還價的? 走,走,在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樣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開了:“再給我一點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臟了,再多給一點!”
呯地一聲,大門被踢上了。那女人回過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經(jīng)不認(rèn)得我了!
(1)、小說突出描寫了女人行乞時的四次“笑”,請認(rèn)真閱讀小說,簡析每次“笑”所顯示的內(nèi)容。(每次限十字內(nèi))(6分)
(2)、怎樣理解小說標(biāo)題“人,又少了一個”的深刻含義?(6分)
(3)、如果將女人的有關(guān)身份證的文字材料抽去,對小說的人物刻畫和主題的表現(xiàn)有沒有影響,為什么?(5分)
(4)、此文和《祝!分卸紝懥藘蓚乞丐的“死”,這兩個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6分)
(5)、下列對這篇小說的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 )
A.作者刻畫女人形象,多角度地運用了縱向?qū)Ρ,寫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頑劣,行為由知羞到寡廉恥,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態(tài)到干癟,令人憎恨,也喚起同情。
B.對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會根源,作者的思想傾向是鮮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畫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讓其自然流露出來。
C.作品的語言十分細(xì)膩、流暢,尤其是人物語言及富于個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討的幾段話,盡管有點夸張,但活畫出女人蛻變后的丑惡的靈魂。
D.作者對生活是忠實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實,經(jīng)過藝術(shù)提煉、加工,使現(xiàn)實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顯示出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參考答案:
(1)〈1〉第一次笑:對人生的敵意和詭譎!2〉第二次笑: 喪失羞恥之心!3〉第三次笑:職業(yè)乞丐的無賴相。〈4〉第四次笑:對人生的冷漠,麻木。(四次笑,顯示了女人個性的逐步扭曲,其本質(zhì)正在逐步“蛻變”。要結(jié)合文章的主旨來分析笑的不同含義答對三點6分,每點1.5分,答得合理可以酌情給分) …點此查看高中小說閱讀答案集(本文答案在第1頁)…(4)①此文中的女人并沒有死去,只是她的自尊心羞怯感,①她的人格已經(jīng)完全失去,她的靈魂已被吞噬,原先的她已經(jīng)逝去。③而祥林嫂祥林嫂是舊中國農(nóng)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zhì)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quán)利,連生命和靈魂都被封建禮教吞噬。④祥林嫂祥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于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⑤總的來說,普遍性的社會意義寄于自身的特殊性,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答對4點6分,每點1.5分,答得合理可以酌情給分)(5). C ( 解析:C項中“盡管有點夸張”錯。)